温宪〔唐代〕
温宪(约840—890后),字号不详,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温庭筠之子。仕途坎坷。光启中,为山南从事。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后任郎中。《全唐诗》存诗四首、《全唐诗补编》一首,《唐文拾遗》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才子传》卷九、《金石续编》卷一一温宪《长史程修己墓志铭》。
温宪 - 轶事典故

温宪字号以及生卒年代都不详,现在只知道他在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时在世。他很有诗才,并因此颇得大名。但是,由于他喜欢写些讽刺当权者的诗文,所以那些喜欢听奉承话的掌权者就有意无意地排斥他。因此,温宪多次参加进士考试而未能如愿。

温宪一次在观看榜文后,知道这次考试又是无望了,因此他心里尽管无比激愤,但又是很无奈;于是他意兴阑珊地回到他暂时借住的崇庆寺。乘着酒兴,温宪遂爬上了那座飞阁流丹的高楼,然后蘸着浓墨在它那粉白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长期漂泊,境遇艰难;后两句慨叹自己多次落第,已经心死如灰,对科举不抱多少希望了。令人感伤,也蕴含着不平之气。

据说这首在寺庙里所题写的七绝诗改变的温宪的一生命运。温宪题诗后不久,一个名叫郑延昌的大官僚携带着夫人来到崇庆寺进香。他看到了温宪这首诗,非常感伤,读后直欲掉泪,于是起了爱才悯才之心。他一回到京城,当即向握有录取考生实权的主考官推荐温宪,这样,温宪才在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顺利通过进士考试。

此后不久,业已考取进士的温宪便当上了山南节度使从事;但他的生活仍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依然很清苦。词人李巨川看在眼里,也很是怜悯他的遭遇,遂写了一封推荐信函,说起温宪的父亲温庭筠当年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现在理应得到平反。这推荐信里有如下句子说得最为恳切:

蛾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

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

唐昭宗读了李巨川这篇章奏后,也很同情温庭筠儿子温宪的艰难处境。当时宰相便说:“温庭筠由于无辜被贬窜乃至不幸死去,现在他就留下了这么一个儿子温宪;而且温宪也很有才华,理应给他改变处境,这样才不至于给人留下嫉妒贤才的把柄。”唐昭宗听罢诸人的意见,就点头同意了。后来,温宪终于做到了郎中一职。

但温宪一生中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他那次在寺庙里所题写的七绝诗。同时,他也幸运地得到了爱才悯才的郑延昌的真切赏拔,他这才被一路走过来的大臣及皇帝所知,不再出现像他父亲温庭筠那样怀才不遇,终至于遭受那无端窜谪而死的悲剧。

其他作家诗文推荐

新月出,清影尚苍茫。学扇欲生青海上,如钩先挂碧霄傍。星斗焕文章。
林下客,把酒挹孤光。斟酌嫦娥怜我老,故窥书幌照人床。此意自难忘。


一室市声外,生经良不孤。
园花非独笑,风竹巧相娱。
为客求鹅母,供家课橘奴。
残年温饱尔,外此亦何须。


绿水黏天净无浪。转东风、_纹微涨。个中趣、莫遣人知,容我日日、扁舟独往。
平生书癖已均恙。解名缰、更逃羁网。春近也、梅柳频看,枝上玉_、金丝暗长。


〔 温宪 〕诗文推荐

杏花
团雪上晴梢,红明映碧寥。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澹然闲赏久,无以破妖娆。

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春鸠
村南微雨新,平绿净无尘。散睡桑条暖,闲鸣屋脊春。远闻和晓梦,相应在诸邻。行乐花时节,追飞见亦频。

郊居
村前村后树,寓赏有馀情。青麦路初断,紫花田未耕。雉声闻不到,山势望犹横。寂寞春风里,吟酣信马行。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