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期间
谢偃的祖父直勒孝政,本为中原谢氏,南北朝时期,北朝基本为少数民族政权,汉民族改为少数民族姓氏,如李氏、赵氏、杨氏就曾一度改为鲜卑姓氏。
宇文泰实行府兵制,按鲜卑旧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国,有功诸将中本为汉人的,也被赐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个姓氏,如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徒河氏,李虎(代北武川人)为大野氏,赵贵(字符贵,天水南安人)为乙弗氏,杨忠(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之父)为普六茹氏(又译作普六如、普陋茹),且以他们为一姓之“宗长”,即本部落酋长。同时又命诸将帅所统汉人士卒,皆以其主将的鲜卑姓氏为他们的姓氏。就在这时,谢偃的曾祖父和高祖父由谢氏改为姓直勒氏。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隋公大丞相杨坚(汉人)篡位,十二月十二日,下诏汉人所改姓氏一律复旧。由此,杨坚从普六茹坚改回为杨坚,就在此时直勒才改回姓谢氏。次年二月,静帝禅位,改北周为隋朝,杨坚称为文帝,改元开皇元年。
谢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朝期间
谢偃参加由唐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并以“对策及第”中进士,授陕西省高陵县令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其言,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李世民在弘文馆置学士以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参议制度改革﹑礼仪活动。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弘文馆当时收集图书达二十余万卷。设馆主总领馆务,中有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以受经史书法。
“弘文馆”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在此曾集聚并造就了诸如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一批英才,让他们“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两馆共均为李世民的高级“智囊团”,谢偃亦为其中一员。
贞观十七年(643),李泰被唐太宗幽禁于将作监,魏王府被废,谢偃亦被出为湖南湘潭县令,于当年病逝,也许唐太宗忘记了他,或谏言刺痛了他。魏征被贬于身后,谢偃被贬于逝前,自古诤臣没有好下场,就是幸逢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幸难于免。
去年桐落故溪上,把笔偶题归燕诗。江楼今日送归燕,
正是去年题叶时。叶落燕归真可惜,东流玄发且无期。
笑筵歌席反惆怅,明月清风怆别离。庄叟彭殇同在梦,
陶潜身世两相遗。一丸五色成虚语,石烂松薪更莫疑。
哆侈不劳文似锦,进趋何必利如锥。钱神任尔知无敌,
酒圣于吾亦庶几。江畔秋光蟾阁镜,槛前山翠茂陵眉。
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休指宦游论巧拙,
只将愚直祷神祇.三吴烟水平生念,宁向闲人道所之。
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上阳宫人怨青苔,
此夜想夫怜碧玉。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
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独把梁州凡几拍,
风沙对面胡秦隔。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