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幼承庭训,博览经史,饱学多才,擅长文学,胸有抱负。他所生活的晚唐年代,政治腐朽衰败,农村经济破产,疾病灾荒四起,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水深火热。仁郁面对国家社会人民的灾难,无限忧虑与同情,寄怀笔端,抒发胸臆,写下许多忧国忧民、揭露时弊的诗篇;并在“政荒民散”、社会萧条、民不聊生的困难时期接任归德场(德化县前身)场长。他上任后,勤政爱民,抚慰百姓,解困扶危,安定民心,倡导农桑,兴办陶瓷,发展生产。“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历经数年努力,给归德场村村带来喜悦与丰收,出现了社会局部的稳定与繁荣。仁郁看到境内处处丰收,百姓欢乐喜悦,他乐民所乐,兴奋地写下《赞神曲》:村南村北春雨晴, 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 稻黄无际红云平。前年谷与金同价, 家家啼哭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 年, 酒肉如山祭春社。吏不登门白昼眠, 老稚雅乐如登仙:县里归来传好语, 黄纸赎放身丁钱。
颜仁郁是古瓷都德化历史上一位关心民瘼的出色领导者。他博学多才,爱好吟咏,又是当时的知名诗人之一。其诗篇《谕农》的首章收辑于《全唐诗》。他长期生活于农村,接触人民最底层,了解百姓的疾苦,与广大劳动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谕农》、《贫女》等篇中,写出了贫苦农民的疾苦与呼声,写出封建社会贫女的不幸遭遇、闺妇的痛苦哀怨、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残害以及她们对爱情的憧憬。如《谕农》:(一)夜半呼儿趁晓耕, 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八) 夏日炎炎如火钻,野田禾秀半枯干;皇天不雨农家望,何恨龙神不我看!颜仁郁所写的诗篇富有强烈的人民性,与社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民的疾苦与欢乐。其《谕农》(又名《桑农》)、《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家》十门百首(各10首),反映了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揭露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罪恶的现实,道出人民的心声,同时表达了自己看透现实,寄情田园,娱于山居、闲逸淳朴、洁身自好的思想境界。因此,这些诗篇很快在民间广为传诵,人们称其为“颜长官诗”,并流入京师。昔曾编入《龙浔志》,惜大多已失传。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