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译文/注解

译文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
杨山人:具体事迹不详,李白亦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写的应是同一人。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
动:近。
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
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诗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推荐诗文

莫把毛生刺,低佪谒李膺。须防知佛者,解笑爱名僧。
道性宜如水,诗情合似冰。还同莲社客,联唱绕香灯。


馆舍幸相近,因风及病身。一官虽隔水,四韵是同人。
衰卧朦胧晓,贫居冷落春。少年无不好,莫恨满头尘。


何事金舆不再游,翠鬟丹脸岂胜愁。
重门深锁禁钟后,月满骊山宫树秋。


我命梅花好与同,生来清苦雪霜中。
易堂有历曾推算,才得春风运便通。

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
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
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
动则长子孙,不曾向城市。五帝与三王,古来称天子。
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
且当放怀去,行行没馀齿。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夫婿轻薄儿,斗鸡事齐主。
黄金买歌笑,用钱不复数。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
客舍有儒生,昂藏出邹鲁。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被服圣人教,一生自穷苦。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高适 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