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注解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推荐诗文

登第久无缘,归情思渺然。艺惭公道日,身贱太平年。
未识笙歌乐,虚逢岁月迁。羁怀吟独苦,愁眼愧花妍。
求达非荣己,修辞欲继先。秦城春十二,吴苑路三千。
茅屋山岚入,柴门海浪连。遥心犹送雁,归梦不离船。
时节思家夜,风霜作客天。庭闱乖旦暮,兄弟阻团圆。
朝乏新知己,村荒旧业田。受恩期望外,效死誓生前。
愿察为裘意,彷徉和角篇。恳情今吐尽,万一冀哀怜。

前年风月宿琴堂,大媚仙山近帝乡。别后几沾新雨露,
乱来犹记旧篇章。陶潜岂是铜符吏,田凤终为锦帐郎。
莫怪相逢倍惆怅,九江烟月似潇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坐至暮,夜覆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遥峦相压叠,颓绿愁堕地。
光洁无秋思,凉旷吹浮媚。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
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泪。层围烂洞曲,芳径老红醉。
攒虫锼古柳,蝉子鸣高邃。大带委黄葛,紫蒲交狭涘。
石钱差复藉,厚叶皆蟠腻。汰沙好平白,立马印青字。
晚鳞自遨游,瘦鹄暝单跱.嘹嘹湿蛄声,咽源惊溅起。
纡缓玉真路,神娥蕙花里。苔絮萦涧砾,山实垂赪紫。
小柏俨重扇,肥松突丹髓。鸣流走响韵,垄秋拖光穟.
莺唱闵女歌,瀑悬楚练帔。风露满笑眼,骈岩杂舒坠。
乱条迸石岭,细颈喧岛毖。日脚扫昏翳,新云启华閟.
谧谧厌夏光,商风道清气。高眠服玉容,烧桂祀天几。
雾衣夜披拂,眠坛梦真粹。待驾栖鸾老,故宫椒壁圮。
鸿珑数铃响,羁臣发凉思。阴藤束朱键,龙帐著魈魅。
碧锦帖花檉,香衾事残贵。歌尘蠹木在,舞彩长云似。
珍壤割绣段,里俗祖风义。邻凶不相杵,疫病无邪祀。
鲐皮识仁惠,丱角知靦耻。县省司刑官,户乏诟租吏。
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溪湾转水带,芭蕉倾蜀纸。
岑光晃縠襟,孤景拂繁事。泉尊陶宰酒,月眉谢郎妓。
丁丁幽钟远,矫矫单飞至。霞巘殷嵯峨,危溜听争次。
淡蛾流平碧,薄月眇阴悴。凉光入涧岸,廓尽山中意。
渔童下宵网,霜禽竦烟翅。潭镜滑蛟涎,浮珠噞鱼戏。
风桐瑶匣瑟,萤星锦城使。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
石根缘绿藓,芦笋抽丹渍。漂旋弄天影,古桧拏云臂。
愁月薇帐红,罥云香蔓刺。芒麦平百井,闲乘列千肆。
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

兰若云深处,前年客重过。岩空秋色动,水阔夕阳多。
早负江湖志,今如鬓发何。唯思闲胜我,钓艇在烟波。


刘长卿 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