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译文/注解

译文
站在石桥上东望,碧海茫茫与天相连;徐福一去不返未曾寻到不老仙丹。
即使能得到仙人麻姑为之搔背痒,又岂能留住性命等到沧海复归桑田之日?

注释
石桥:秦始皇曾命筑石桥,以便过海看日出之处。
徐福:即徐巿。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游琅邪,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始皇乃遣市等,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神药,数岁不得,未果而终。
麻姑:神话中的仙女。东汉时应王方平之招,降临到蔡经之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她三次见过东海变成桑田。麻姑手如鸟爪,凡人背痒时默念,以此爪搔背最佳。
可能:岂能。

赏析

诗题为“海上”,诗人即从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笔。

“石桥东望海连天”描绘的是在石桥东望看到的是大海苍茫,海天一线的景色。开头二字便点出“石桥”。诗的首句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秦始皇站在石桥上东望大海,希望徐福能早日找到长生不老药返回。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再不见其它。

“徐福空来不得仙”紧承上句,直写求仙的虚妄无稽。秦始皇劳民伤财到头一场空,徐福也未能寻到神山仙人,从此一去不复返。这一句看似平铺直述,实则讽刺意味加深。诗人说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说始皇不得仙,就比较含蓄有味。妙的是不说“徐福空去”,而说“徐福空来”。徐福本来就是一个靠制造神仙妄说混日子的方士,他是为迎合始皇迷信长生才编造出海上有仙山的神话的。秦始皇竟然信以为真。所以说“空来”,就已包含了“空去”。对于徐福来说,入海求仙本来就是一个骗局,而始皇自始至终充当了一个受骗上当的角色。“空来”二字,把求仙的虚妄、始皇的愚昧可笑都暗示出来了。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推进一层,以“直遣”对“可能”,将讥讽之意寓于其中,认为即使遇到仙人,也无法实现长生之想。“麻姑与搔背”,用蔡经遇麻姑的传说故事讽刺其徒劳而返。“可能留命待桑田”用反问口吻,更尖刻地讽刺求仙的虚妄,寓慨深长。

这首诗的构思和写法颇具特色。全文由两个典故组成。前一个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后一个是神话传说,二者本来并不关联。诗人却巧妙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先以实事证明求仙之虚妄;再以神话讽刺求仙的无益。前一个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后一个典故翻进一层,说明即使遇见仙人也不能免于一死。层层递进,使这两个典故上下紧密勾连,讽刺的意蕴表达得很尖锐也很着实。

推荐诗文

豆雨空晴,桂花风静。碧虚飞上圆明镜。谁能唤起秃翁吟,祗应笑得嫦娥醒。
可奈良宵,不堪残境。强拚一醉偷光景。夜凉渐搅雪霜心,昏眵犹认山河影。


昔日接
口离倒,今我葛巾翻。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
忽闻有嘉客,骊步出闲门。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欹枕过年芳。守愚不觉世途险,
无事始知春日长。一亩落花围隙地,半竿浓日界空墙。
今来自责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

阴阴古寺杉松下,记得长明一焰灯。
尽日看山人不会,影堂中是别来僧。


李商隐 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