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

洛阳处天下之中,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也。”

且天下之治乱,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译文/注解

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注释
(1)挟(xié):拥有。
(2)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3)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4)受兵:遭战争之苦。
(5)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6)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7)候:征兆。
(8)徒然:白白地。
(9)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10)治忽:治世和乱世。

赏析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推荐诗文

楼前曲浪归桡急。楼中细雨春风湿。终日倚危阑。故人湖上山。
高情浑似旧。只枉东阳瘦。薄晚去来休。装成一段愁。


丝雨织莺梭。浮钱点细荷。燕风轻、庭宇正清和。苔面唾茸堆绣径,春去也、奈春何。
宫柳老青蛾。题红隔翠波。扇鸾孤、尘暗合欢罗。门外绿阴深似海,应未比、旧愁多。

十八贤真在,时来拂榻看。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
泉滴胜清磬,松香掩白檀。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


愁看贼火起诸烽,偷得馀程怅望中。
一国半为亡国烬,数城俱作古城空。


蟾蜍醉里破,蛱蝶梦中残。(牛相在扬州,常称之)。
山险不曾离马后,酒醒长见在床前。(希逸有仆武干,
相随十馀岁。希逸擢第,乞归养亲。留之不得,
以诗送之,士人皆有继和。并见《纪事》)

李格非 简介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