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译文/注解

译文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
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
荒篱:指荒芜的篱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
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
秋水:神色清澈。
向:从前,往昔。
蛩(《辞源》作qiáng《辞海》作qió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赏析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冷香”、“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推荐诗文

时,能张目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察其纹理时有物外趣。

夏蚊雷,私拟群鹤舞空中,心所向,百,然鹤也;昂首项为之强。又留蚊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冲烟飞鸣,青云白鹤如鹤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视,以丛草,以虫蚁兽,以土凸者丘,凹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来,一癞蛤蟆,舌一吐二虫尽所吞。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别院。


木栅江城困魏军,王褒横议遏谋臣。
宾降未免俱为戮,一死安能谢益仁。


实予始生之日。国瑞用旧词韵作满江红为寿,因和述怀
味道韬光,伴耕钓、城南涧曲。吾不羡、炼丹金井,访仙王屋。清洁无瑕通隐显,满堂岂肯贪金玉。向北窗、高卧水风凉,槐阴绿。
闲自赏,东篱菊。偏喜种,幽居竹。信巍然良贵,有荣无辱。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喜圣时、协气屡丰年,西畴熟。

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
春草如袍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


行止象分符,监州是戏儒。管排蛮户远,出箐鸟巢孤。
北向秦何在,南来蜀已无。怀沙悔不及,只有便乘桴。

王建 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