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演义 - 第七十五回

指鸿沟割地讲和

却说欲愿往楚讲和者,乃洛阳侯公也。侯公世家洛阳,遭秦乱不仕,少负豪气。一日有邻家兄弟分家私,不相和睦,争讼数年不决,侯公往与和解,用一篇话说得兄弟二人,各相涕位,遂义让不争,自此乡人甚爱敬之。后汉王东征,过洛阳,同董公三老杖策见汉王,条陈国政,极切时弊,汉王甚喜,遂留帐下听用。今见汉王欲差人往楚讲和,因此上帐,愿为使命。张良、陈平曰:“霸王性暴气刚,人不可轻犯,贤公往说之,倘一言不合,恐致彼怒,太公既不得还国,贤公必遭其害,那时反辱君命矣!公当三思,不可造次。”侯公曰:“若据先生之言,霸王终不可近,太公决不可还,视某为匏瓜,亦无用矣,大王养我辈将何济乎?”王曰:“公既敢去,必济吾事。”遂修书付侯公。侯公辞王,赴楚营来见霸王。

霸王闻侯公来,知是汉王差来讲和,遂命刀斧手列于两边,霸王仗剑坐于帐上,瞋目向外虎视。侯公自外从容而入,大笑不止。霸王大怒曰:“汝为汉使来下说词,乃敢大笑不止者,欲寻死耶?”侯公笑而言曰:“陛下为万乘之君,天下之主,武威震于寰宇,号令布于四方,何人不畏?今见一贫寒之士,貌不及乎中人,才非逮于管、毅,却乃刀斧列于左右,陛下仗剑而坐,示威于外,意欲假此以制敌国,殊不知陛下虽示威,而何人不畏惧?若预备威令,臣反致疑,所以大笑也。”霸王遂掷剑于地,喝退刀斧手,便问:“汝来欲何为耶?”侯公曰:“臣此来欲陛下罢两国之兵,成楚汉之好,休养士卒,保国安民,非为无事而见陛下也。见今有汉王书奉大王。”霸王回嗔作喜,接书展开,书曰:

汉王书奉项王麾下:邦闻天之立君,所以为民也;苟民生未遂,徒以干戈扰壤,使天下日蹈锋镝而不能安其生,何足以为君?何足以为民也?邦与王争衡数年,经七十余战,白骨暴野,积尸如山,有父母之心者,独能忍乎?今遣侯公与王讲和,以鸿沟为界,鸿沟之西属汉,鸿沟之东属楚。各定疆宇,罢兵息争,永保富贵,不失兄弟之情,尚存怀王之约,使百姓安于枕席,吾二人亦得坐享燕乐,而诸将士亦少为宁息,以安妻子,勿徒为苍生苦也。王熟思之,以为进止。

霸王看罢书,自思一向与汉交战,兵疲粮尽,久困于此,终难取胜,不若从其言,还兵彭城,日醉玉楼,不亦乐乎!遂召侯公曰:“本欲与汉王决战,以定雌雄,今观来书,似亦有理。今差人约盦,各立封疆,与汉王俱到阵前,将合同文字,各收一角,永为执照。汝且回去,朕于明日与汉王相见。”

侯公辞项王到汉营,见汉王备说前事,王大喜。随有楚使至,约会照样写合同文字各一纸,待两家相见之时,各传递收照。王曰:“明日吾与霸王相见,仍复前日兄弟之好,不必陈设大兵,亦不可身披甲胄,烦使命再同侯公致意霸王,必须将太公并家眷还国,方见讲和之意,若仍前住在楚营,恐他日复又变更,似非盟好也。”使命曰:“臣就同侯公再启奏霸王,料无留太公之意。”王重赏来使,就遣侯公复同到楚营见霸王。霸王曰:“侯公如何复来?有何话说?”侯公曰:“汉王再三致意,陛下蒙允讲和,深感盛德。但陛下明日交递合同之时,不必身披戎服,不必陈设甲兵;况讲和之际,复前日兄弟之好,又要雍容揖逊,以礼相接,非复前日龙争虎战之秋也。又启奏陛下,太公、吕后久质在楚,今既讲和,须令还国,使汉王父子亲睦,夫妻完聚,此陛下推及仁爱之至。天下诸侯闻知,皆以陛下不杀人之父,正所以广其孝也;不污人之妻,所以昭其洁也;拘久而复与,所以明其义也;三者尽而声名洋溢乎中国矣。”霸王闻侯公之言甚喜,乃曰:“明日讲和之际,就将太公、吕后还家,汝可传与汉王知道。”侯公曰:“臣之命,实悬于陛下一言之下,臣今回营,就将陛下玉音,传知汉王,汉王必以陛下之言,如纶如綍,金石不易也,倘复更变,臣命休矣!惟望陛下怜之!”霸王曰:“大丈夫一言既许,如壁立万仞,岂在失信之意?汝可速回,勿多烦聒!”侯公便辞霸王回营。

钟离昧、季布谏曰:“陛下虽当与汉讲和,且未可将太公还国,汉王反复无信之人,恐有更变,则陛下无复管束矣。”霸王曰:“久羁太公在此,使诸侯闻之,皆以我无破汉之策,惟将太公为质,似太怯矣。况一言已出,岂可复回?”项伯曰:“太公在楚,陛下久禁不杀,足见陛下之仁。今若释放,汉王深感陛下之恩,自无变更之理。”项王曰:“卿言是也!”

次日,霸王命文武将士,各穿常服,列于两边,太公、吕后随于马后。汉王亦无甲兵,惟文武将士,相随而行。二王各对面行礼毕,就将手字合同,两相传递。霸王曰:“自今与王,各分疆界,无相争夺,朕将解组东归矣。”就命左右引太公、吕后交付与汉王收领。汉王见太公、吕后过来,即趋近前迎接过汉营,仍拜谢霸王曰:“太公在大王麾下,久蒙恩养,深感至德,真生死而骨肉者也。”二王各辞回营。

霸王收兵东归。汉王亦欲收兵西行,张良急来谏曰:“大王数年苦战,诸将士在外日久,从大王游者,俱要指望东归,以光故里。今大王一旦与楚王讲和,又复西行,人人皆思父母妻子,必相逃回,大王孤立于此,谁与守天下乎?况今太公、王后俱已还国,兵势大振,四方从风,其成败胜负之机,实在大王。若今两分天下,权各有归,又不知孰为君?孰为臣?使天下诸侯,无所专主,礼乐征伐,不统于一人,岂是帝王混一之治?臣尝闻古人云:‘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今汉已得天下十有其八矣,不即剿灭,却使项王解而东归,倘养成锐气,兵马复振,大王独能安处西土乎?所谓养虎遗患,终成大害。王当熟计,不可失也!”王曰:“鸿沟之约,已有盟誓,今若变更,不足以取信于天下也。”良曰:“拘小信而失大义,明智者不为也。昔汤武之得天下,若拘君臣之迹,则桀纣不当诛,天下终不可得也。王令以盟誓自拘,倘洪基为项王所得,大王徒苦半生,臣虽劳亦无益!”陈平、陆贾、随何诸谋士皆曰:“子房之言,极为有理。臣等随大王劳苦,奔走数年者,愿大王统一疆宇,为四海之主,使天下诸侯,北面朝王,臣等亦得仰观混一之治,而为盛世之臣也,岂不美哉!”于是汉王从其言,遂与楚背约,复整兵马,要与楚决战。

不说汉王复整兵马与楚背约。却说霸王归到彭城,筵宴群臣,终日与虞姬登楼欢饮,分付诸将各回宅安息,遂宴然以为无事。周兰上疏谏曰:

自古圣帝明王,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当无事之时,未尝废驰武备。况今汉王刘邦,新结盟好,心志未定,谋臣诡诈,事多变更。陛下尤当整饬兵马,训练甲士,日修文德,间习武事,精选智谋勇敢之士,修明练连之才,以充将佐之用,卧崭尝胆,恒如会稽起兵之时,战惊惕厉以戒不虞,纵使外海有变,陛下号令一行,则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威武可以取乎天下,又何外患之足虑哉?若今苟安于一隅,而略不为备,倘刘邦听谋臣变更之议,复鼓而东,陛下何以御之?臣猥有所见,实本愚忠,惟赐采纳,臣不胜战栗恐惧之至。

霸王览疏,沉吟半晌,召周兰近前曰:“刘邦既定盟约,岂有更变之理?卿虑似太过!”又召钟离昧等曰:“周兰上疏劝朕勿废武事,意恐汉王有变,汝等可照常训练三军,以防汉兵。”钟离昧领旨操练人马。未及半个月,早有荣阳人来传说:汉王屯兵固陵,调取各处兵马,要与楚决战,不遵盟约,前日讲和之意,止为诱取太公、吕后之计,非是真与楚决分天下也。霸王闻之,大怒曰:“刘邦村夫,乃敢欺侮朕躬如此!前日周兰之言,真有所见!”就召诸将,遂欲起兵复与汉决战。季布谏曰:“不可!传来之言,未为实的。陛下只可整点三军,预备出战,不可先动。若陛下先加人马,是我先有背约,其屈在我;必待汉王动兵,是汉王违约背楚,其屈在汉,陛下却声其罪而伐之,则师出有名,战无不胜矣。”霸王从其言,遂整点人马,以备汉兵不题。

却说汉王与良、平诸谋士等计议:“今意欲背约,但前日讲和之后,韩信等各处人马,俱各已发回,今复调取,似又反复轻率,恐诸侯难以准信,为之奈何?”张良曰:“大王且一面差人下书与楚背约,一面差人调取各处人马,待楚兵到,那时各路人马,亦可陆续到来。就前日讲和,实为了取太公、吕后之计;今太公、吕后已还国,岂可纵楚王坐享东土,而不为混一之治乎?大王榜文到日,料诸侯决来,却与楚会兵,只此一阵,可以破楚矣。”汉王从其言,即命陆贾修书,差人往彭城约楚会兵,以决胜负。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第三十九回 第四十回 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四回 第四十五回 第四十六回 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第五十一回 第五十二回 第五十三回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五回 第五十六回 第五十七回 第五十八回 第五十九回 第六十回 第六十一回 第六十二回 第六十三回 第六十四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六回 第六十七回 第六十八回 第六十九回 第七十回 第七十一回 第七十二回 第七十三回 第七十四回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六回 第七十七回 第七十八回 第七十九回 第八十回 第八十一回 第八十二回 第八十三回 第八十四回 第八十五回 第八十六回 第八十七回 第八十八回 第八十九回 第九十回 第九十一回 第九十二回 第九十三回 第九十四回 第九十五回 第九十六回 第九十七回 第九十八回 第九十九回 第一百回 第一百零一回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