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 - 卷三十二

○而《孟子》:“望道而未之见。”集注:“‘而’读为‘如’,古字通用。”朱子答门人,引《诗》:“垂带而厉”,《春秋》:“星陨如雨”为证。今考之,又得二十余事。《易》:“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虞翻解:“而,如也。”《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传释为“如”。《孟子》:“九一而助。”赵岐解:“而,如也。”

《左传·隐七年》:“歃如忘。”服虔曰:“如,而也。”《僖二十六年》:“室如悬罄。”注:“如,而也,”《昭四年》:“牛谓叔孙,见仲而何?”注:“而何,如何。”《史记·贾生传》:“化变而嬗。”韦昭曰:“而,如也,如蝉之蜕化也。”《战国策》:“威王不应而此者三。”《韩非子》:“嗣公知之,故而驾鹿。”《吕氏春秋》:“静郭君炫而曰:不可。”又曰:“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荀子》:“〈黑黽〉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

《说苑》:“越诸发曰: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又曰:“而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新序》引邹阳书:“白头而新,倾盖而故。”後汉《督邮斑碑》:“柔远而迩。”皆当作“如”。《战国策》:“昭奚恤曰:请而不得,有说色,非故如何也?’疵曰:‘是非反如何也?’”《大戴礼》:“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又曰:“然如曰《礼》云《礼》云。”又曰:“安如易,乐而湛。”又曰:“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又曰:“知一而不可以解也。”《春秋繁露》:“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淮南子》:“尝一哈水如甘苦知矣。”《汉乐府》:“艾如张後。”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太尉刘宽碑》:“去鞭拊,如获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郭辅碑》:“其少也,孝友而悦学;其长也,宽舒如好施。”《易》王弼注:“革而大亨以正,非当如何?”皆当作“而”。《汉书·地理志》:“辽西郡,肥如,莽曰肥而。”《左传·襄十二年》:“夫妇所生若而人。”注云:“若如人。”《说文》:“需从雨,而声。”盖即读“而”为“如”也。唐人诗多用“而今”,亦作“如今”。今江西人言如何亦曰“而何”。

《周礼》:“旅师而用之以质剂”注:“‘而’读为‘若’,声之误也。”陆德明音义云:“‘而’音‘若’。”《仪礼·乡馀酒礼》:“公如大夫入”注:“‘如’读为‘若’。”

○奈何“奈何”二字,始于《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左传》:“河鱼腹疾,奈何。”《曲礼》曰:“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九辩》:“君不知兮可奈何!”此“奈何”二字之祖。《左传》华元之歌曰:“牛则有皮,犀尚多,弃甲则那!”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又《书》:“如五器”,郑康成读“如”为乃个反。《论语》:“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音亦与“奈”同。

六朝人多书“奈”为“那”。《三国志》注文钦《与郭淮书》曰:“所向全胜,要那後无继何!”《宋书·刘敬宣传》:“牢之曰:“平元之後,令我那骠骑何!”唐人诗多以“无奈”为“无那”。

○语急《公羊传·隐元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按此不必齐人语。《左传·僖二十二年》:“宋子鱼曰:‘若受重伤,则如勿伤。受其二毛,则如服焉。’”《成二年》:“卫孙良夫曰:‘若知不能,则如无出。’”《昭十三年》:“蔡朝吴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二十一年》:“宋华多僚曰:‘君若受司马,则如亡。’”《定五年》:“楚于西曰:‘不能如辞。’”《八年》:“卫王孙贾曰:‘然则如叛之。’”《汉书·翟义传》:“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左传》正义曰:“古人语然,犹‘不敢’之言‘敢’也。”

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者。《诗》:“亦不夷怿。”“悸”下省一“乎”字。《书》:“弗慎厥德,虽侮可追。”“可”上省一“不”字。“我生不有命在天。”“不”上省一“岂”字。“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人”下“刑”下“及”下各省一“乎”字。《孟子》:“虽褐宽博,吾不惴焉。”“不”上省一“岂”字。《礼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幼”上“好”上各省一“非”字。

《公羊传·隐公七年》;“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注:“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言‘如’矣,齐人语也。”

○岁天之行谓之岁。《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岁二月,东巡狩”是也。人之行谓之年。《书》:“维吕命王,享国百年。”《左传》:“季魄曰:‘我二十五年矣。”“绛县人有与疑年,使之年。师旷曰:‘七十三年矣。’”“于是昭公十九年矣。”《史记》:“盖大公之卒百有馀年”是也。今人多谓年为岁。《周礼》:“太史”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岁也。自今年正月朔至明年正月朔,年也。”

古人但曰年几何,不言岁也,自太史公始变之。《秦始皇本纪》曰:“年十三岁。”

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後增之。《史记·仓公传》:“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月半今人谓十五为月半,盖古经已有之。《仪礼·士丧礼》:“月半不殷奠。”《礼记·祭义》:“朔月月半,君巡牲。”《周礼·大司乐》:“王大食三侑。”注:“大食,朔月月半,以乐侑食时也。”晋温峤与陶侃书:“克後月半大举。”然亦有以上下弦为月半者。刘熙《释名》:“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比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是则所谓月半者弦也,《礼经》之所谓月半者望也。弦曰半,以月体而言之也;望曰半,以日数而言之也。

○巳吴才老《韵补》:“古‘已午’之‘巳’亦谓如‘已矣’之‘已’。”《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史记》:“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巳。”愚按古人读“巳”为“矣”之证不止此。《淮南子》:“斗指巳,巳则生,已定也。”《说文》:“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释名》:“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诗》:“似续姒祖。”笺云:“似读如‘巳午’之‘巳’。巳续姒祖者,谓已成其宫庙也。”《五经文字》:“起从长巳之巳。”《白虎通》:“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晋书·乐志》:“四月之辰谓之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诗。江有汜》亦读为“矣”,《释名》:“水决复人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以享以祀”亦读为‘矣’,《说文》:“祭无已也。从示,巳声。”《公羊传》何休注:“言祀者,无已长久之辞。”《释名》:“商曰祀。祀,已也,新气升,故气已也。”今人以“辰巳”之“巳”读为士音。宋毛晃曰:“阳气升于子,终于巳。巳者,终已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故又为“终巳”之义。今俗以有钩为“终已”之“已”,无钩为“辰巳”之“巳”,是未知字义也。季春三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拔除不祥。古人谓病愈为已亦此意也。

“戊己”之,“己”,篆作己。“辰巳”之“巳”,篆作[1234],象蛇形。隶书则混而相类,止以直笔上缺为已,上满为巳。

○里《激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大于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毅梁传》:“鞍去国五百里。”今自历城至临淄仅三百三十里,《左传》:“黄人谓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江陵至光州仅七百里。邾子谓:“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今自苏州至邹县仅一千五百里。《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千里而见王”,今自邹至齐至梁亦不过五六百里,又谓;“舜卒鸣条,文王生歧周,相去千有馀里。”今自安邑至岐山亦不过八百里。《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百余里。今自郑州至开封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贡禹上书言:“自痛去家三千里。”自今琅邪至长安亦但二千余里,赵则二千里而近。是则荀子所谓“日中而趋百里者”,不过六十余里,而千里之马亦日驰五六百里耳。

《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殆未然。

○仞《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书》:“为山九仞。”孔传:“八尺曰仞。”正义曰:“《考工记·匠人》有畎、遂、沟、洫,皆广深等。而浍云广二寻,深二仞,则浍亦广深等,切与寻同。故知八尺曰仞。”王肃《圣证论》及注《家语》,皆云“八尺日仞”,与孔义同。郑玄云“七尺曰仞”,与孔义异。《论语》:“夫于之墙数仞”注:“包云七尺。”《孟子》:“掘井九轫。”注“八尺”。朱子乃两从之。当以八尺为是。若《小尔雅》云“四尺”,《汉书》应劭注云“五尺六寸”,则益非矣。

○不淑人死谓之“不淑”,《礼记》:“如何不淑”是也。生离亦谓之“不淑”,《诗·中谷有{艹推}》:“遇人之不淑矣”是也。失德亦谓之“不淑”,《诗·君子偕老》:“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也。国亡亦谓之“不淑”,《逸周书》:“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曰:呜呼!不淑!?是也。

○不吊古人言不吊者,犹曰不仁。《左传·成十三年》:“穆为不吊。”《襄十三年》:“君子以吴为不吊。”《十四年》:“有君不吊。”《昭七年》:“兄弟之不睦,于是乎不吊。”《二十六年》:“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皆是不仁之意。《襄二十三年》:“敢告不吊”及《诗》之“不吊昊天”,“不吊不祥”,《书》之“弗吊,天降丧于殷”,则以为哀闵之辞,杜氏注皆以为“不相吊恤”;而于“群不吊之人”则曰:“吊,至也。”于义不通。惟《成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乃当谓大国无恤邻之义耳。

○亡亡有三义。有以死而名之,《中庸》:“事亡如事存”是也。有以出奔于外而名之,晋公子称“亡人”是也。有但以不在而名之,《诗》:“予美亡此”,《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也。《汉书·袁盎传》:“不以在亡为辞。”

○乾没《史记·酷吏传》:“张汤始为小吏乾没。”徐广曰:“乾没,随势沈浮也。”服虔曰:“乾没,射成败也。”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乾,失利为没,”《三国志·傅嘏传》:“岂敢寄命洪流,以徼乾没,”裴松之注:“有所徼射,不计乾燥之与沈没而为之也。”《晋书·潘岳传》:“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张骏传》:“队事刘庆谏曰:‘霸王不以喜怒兴师,不以乾没取胜。’”《卢循传》:“姊夫徐道覆素有胆决,知刘裕已还,欲乾没一战。”《魏书·宋维传》:“维见宠势日隆,便至乾没。”《北史·王劭传》赞:“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梁书·止足传》序:“其进也光宠夷易,故愚夫之所乾没。”晋《鼙舞歌·明君篇》:“昧死射乾没,觉露则灭族,”《抱朴子》:“忘发肤之明戒,寻乾没于难冀。”

乾没大抵是徼幸取利之意。《史记·春申君传》:“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即此意。

○唇《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故老子谓杨朱曰:“大白若辱。”

○奸《广韵》:“奸,古颜切。私也,诈也。亦作奸。”今本误“奸”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曰:“子父不奸之谓礼。”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释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以“奸”释“奸”,其为两字审矣。又奸字亦可训为“干禄”之干,《汉书,荆燕吴传》:“齐人田生以画奸泽。”《史记》作“干”,然则“奸”但与“干”通用,而不可以为“奸”也。後人于案牍文移中以“奸”字画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为“烦”,“冲”之为“冲”,“‘驿”之为“驲”,“台”之为“台”,皆借用之字。

○讹“讹”字古作“讠为”,“伪”字古亦音讹。《诗·小雅》:“民之讹言。”笺云:“伪也,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尔雅》注:“世以妖言为讹,”《太平御览》引武王之《书钥》曰:“昏谨守,深察讹。”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张泼言:“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讹头者。请将巡城改为中差,一年一代。”

○谁何《诗》:“室人交遍摧我。”《韩诗》作“讠崔”,《玉篇》作“{谁工}”,丁回切。谪也。《六韬》:“令我垒土,谁何不绝?”《史记》: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谁”、“讠崔”同,“何”,“呵”同。《汉书·五行志》:“主公车大谁卒?”注:“大谁,主问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谁何也。”此解未当。《焦氏易林》:“当年少寡,独与孤处,鸡鸣犬吠,无敢谁者。”《说苑》:“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杨雄《卫尉箴》:“二世妄宿,败于望夷。阎乐矫搜,就者不谁。”

《史记·卫绾传》:“岁余,不谯呵绾。”《汉书》作“不孰何绾”,难晓,疑“谯”讹为“谁”,“谁”又转为“孰”也。

《周礼·射人》:“不敬者苛罚之。”注:“苛谓诘问之。”按此“苛”亦“呵”字。

○信《东观馀论》引晋武帝、王右军、陶隐居帖及《谢宣城传》谓:“凡言信者,皆谓使人。”杨用修又引《古乐府》:“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为证,良是。然此语起于东汉以下,杨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书》云:“辄付往信。”《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魏杜挚《赠母丘俭诗》:“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以便人为信始见于此。若古人所谓信者,乃符验之别名。《墨子》:“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史记·刺客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汉书·石显传》:“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西域传》:“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後汉书·齐武王传》:“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周礼·掌节》注:“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谓为使人也。故梁武帝赐到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豪以书信。”而今人遂有书信之名。

○出《尔雅》:“男子谓姊妹之于为出。”《传》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左氏·庄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僖七年》:“申侯,申出也。”《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又:“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二十九年》:“晋平公,杞出也。”《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齐,齐出也。展舆,吴出也。”《昭四年》:“徐子,吴出也。”《公羊·文十四年》传:“接,晋出也。”“玃且,齐出也。”《史记·秦本纪》:“晋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汉书·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而《公羊·襄五年》传:“盖舅出也。”则以舅甥为“舅出”矣。

○鳏寡鳏者,无妻之称。但有妻而于役者,则亦可谓之鳏。《诗》:“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矜”读为“鳏”是也。寡者,无夫之称。但有夫而独守者,则亦可谓之寡。《越绝书》:“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诗:“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是也。鲍照《行路难》:“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亦是此义。

妇人以夫亡为寡,夫亦以妇亡为寡。《左传·襄二十六年》:“齐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小尔雅》曰:“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焦氏易林》:“久鳏无偶,思配织女。求其非望,自令寡处。”

○丁中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天宗天宝三载十二月癸丑,诏曰:“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既冠之年,便当正役。悯其劳苦,用轸于怀。自今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杜子美《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发之也。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举丁、中可以该黄、小矣。《辽史·耶律学古传》:“多张旗帜,杂丁黄,为疑兵。”盖中小皆杂用之,而史文代以“黄”字,黄者,四岁以下,何可杂之兵间邪?

○阿《隶释·汉肴坑碑》阴云: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必编户民未尝表其德,书石者欲其整齐而强加之,犹今闾巷之妇以“阿”挈其姓也。《成阳灵台碑》阴有主吏“仲东阿东”,又云:“惟仲阿东年在元冠,幼有中质。”又可见其年少而未有字。《抱朴子》:“称衡游许下,自公卿国士以下,衡初不称其官,皆名之云阿某,或以姓呼之为某儿。”《三国志·吕蒙传》注:“鲁肃柑蒙背曰:‘非复吴下阿蒙。’”《世说》注:“阮籍谓王浑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皆是其小时之称也。妇人以阿挈姓,则隋独孤後谓云昭训为阿云。唐萧淑妃谓武後为阿武。韦後降为庶人,称阿韦。刘从谏妻裴氏称阿裴。吴湘娶颜悦女,其母焦氏称阿颜、阿焦是也。亦可以自称其亲,《焦仲卿妻》诗:“堂上启阿母”,“阿母谓阿女”是也。亦可为不定何人之辞,《古诗》:“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庞统传》:“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晋书·沈充传》:“敦作色曰:‘小人阿谁?’”是也。阿者,助语之辞,古人以为慢应声,《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今南人读为人声,非。

○幺一为数之本,故可以大名之,一年之称“元年”,长子之称“元子”是也。又为数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谓一为“幺”是也。《尔雅》:“幺,幼。”注曰:“豕子最後生者,俗呼为幺豚。”故後人有“幺〈麻骨〉”之称,《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从“幺”,亦取此义。《汉书·食货志》:“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隋书·律历志》:“凡日不全为馀,积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班彪《王命论》:“幺〈麻骨〉尚不及数子,”蔡邕《短人赋》:“其馀幺。”晋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郭璞《萤火赞》:“熠熠宵行,虫之微幺。”卢谌《蟋蟀赋》:“享神气之幺[B091],”“并用此字。《唐书·扬炎传》:“卢杞貌幺陋。”《宋史·岳飞传》:“杨幺本名杨太。太年幼,楚人谓小为幺,故曰杨幺。”俗作“么”,非。

○元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後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原者,再也。《易》:“原筮”,《周礼·马质》、《礼记·月令》“原蚕”,《文王世子》:“末有原”,汉“原庙”之“原”,皆作“再”字解。与“本来”之义全不相同,或以为洪武中,臣下有称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官,故改此字。

古人亦有称原官者。後汉张衡应问:“曩滞日官,今又原之。”注:“《尔雅》曰:‘原,再也。’衡为太史令,去官五载,复为太史令,故曰原之。”然则“原官”乃再官之义也。

○写写,《说文》曰:“置物也。”《诗》:“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周礼·稻人》:“以浍写水。”《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出,写啬于房。”《礼记·曲礼》:“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韩非子》:“卫灵公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其状似鬼神,子为听而写之,’”《国语》:“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史记·秦始皇纪》:“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苏秦传》:“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周髀经》:“笠以写天。”《上林赋》:“布写。”《汉书·贾捐之传》:“淮南王盗写虎符。”今人以书为写,盖以此本传于彼本,犹之以此器传于彼器也。始自《特牲馈食礼》:“卒筮写卦。”注:“卦者主画地识爻,爻备,以方写之。”《汉书·艺文志》:“孝武置写书之官。”《河问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路温舒传》:“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霍光传》:“山又坐写秘书。”《师丹传》:“吏私写其草。”《淮南子·说山训》:“窃简而写法律。”孔安国《尚书序》:“更以竹简写之。”至後汉而有图写、缮写之称,传之至今矣。

今人谓马去鞍曰写,货物去舟车亦曰写,与“器之溉者不写”义同。《後汉书·皇甫规传》:“旋车完封,写之权门。”《晋书·潘岳传》:“发写鞍,皆有所憩。”《说文》作“卸”,舍车解马也。读若汝南》:“写书”之“写”。

○行李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左传·僖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皆作“李”。《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作“理”。《国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曰:“理,吏也。小行人也。”汉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行理咨嗟。”

至唐时,谓官府导从之人亦曰行李。《旧唐书·温造传》:“左拾遗舒元褒言:‘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敕曰:‘宪官之职,在指佞触邪,不在行李。’”岂其不敢称卤簿,而别为是名邪?

○耗今人以音问为耗,起自《後汉书·章德窦皇後记》:“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曰:“耗,恶也。息耗,犹言善恶也。”○量移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後土于隹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号,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量移”字始见于此。李白《赠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诗云:“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白居易《贬江州司马自题》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及迁忠州刺史,又云:“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故韩愈自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之句。而《宋史》卢多逊贬崖州,诏曰:“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今人乃称迁职为量移,误矣。○罘罳“罘罳”字虽从网,其实屏也。《汉书·文帝纪》:“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罳灾。”师古曰:“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崔豹《古今注》曰:“罘罳,屏之遗象也,臣朝君,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广雅》:“罘罳患谓之屏。”《越绝书》:“巫门外罘罳者,春申君去吴,假君所思处也。”鱼豢《魏略》:“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罳。”参考诸书,当从屏说。又《五行志》:刘向以为,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罘罳在其外,诸侯之象也。则其为屏明甚。而或在门内,或在门外,则制各不同耳。《盐铁论》:“词堂屏阁,垣阙罘罳,”《董贤传》:“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罳甚盛,”《王莽传》:“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毋使民复思也。’”《後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二月己亥,南宫内殿罘罳自坏。”

《西阳杂俎》曰:“今人多呼殿榱桷护雀网为罘罳,误也。《礼记·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庙饰也。’注云:‘屏谓之树,今桴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亦引《广雅》及刘熙《释名》为证。作书者段成式,盖唐时有呼护雀网为罘罳之目。故史言甘露之变,宦者扶上升舆,决殿後罘罳,疾趋北出;而温庭筠亦有“罘昼卷,阊阖夜开”之句矣。

罘罳字有作“桴思”者,《礼记·明堂位》注;有作“浮思”者”,《考工记》注,并见上,有作“罘罳”者,《博雅》:“罘罳谓之屏。”有作“复思”者,《水经注》:“象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又云:“谯城南有曹嵩冢,家北有庙堂,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复思已碎。”有作“覆思”者,宋玉《大言赋》:“大笑至兮摧覆思。”言一笑而垣屏为之倾倒也,若榱护雀网亦不足大也。陈氏《礼书》曰:“古者门皆有屏,天子设之于外,诸侯设之于内。礼,台门面旅树。旅,道也。当道而设屏,此外门之屏也。治朝在路门之外,天子当宁而立,宁在门屏之间也,路门之屏也。《国语》曰:‘上背屏而立,夫人向屏。’此寝门内之屏也。《鲁庙》疏:‘屏,天子之庙饰。’此庙门之屏也。《月令》:‘天子田猎,整设于屏外。’此田防之屏也。《晋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然则先王设屏非苟然也。”

○场屋场屋者,于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故戏场亦谓之场屋。唐元微之《连昌宫辞》:“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豆《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姚宏注曰:“《史记》作‘饭寂而麦’,下文亦作‘菽’。古语但称菽,汉以後方谓之豆。”今按《本草》有赤小豆、大豆之名,《本草》不皆神农所著。《越绝书》:“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越绝书》亦非子贡所作。《汉书·杨浑传》:“种一顷豆,落而为萁。”○陉今“井陉”之陉,古书有作“钅开”者,《穆天子传》:“至于钅开山之下”是也,有作“研”者,《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有石研闻”是也。有作“岍”者,《晋书·石勒载记》:“使石季龙击托候部掘咄哪于岍北,大破之”是也。有作“岍”者,《晋书·胡奋传》:“顿军北”是也。有作“”者,扬子《法言》:“山之溪”是也。有作“径”者,李尤《函谷关赋》:“于北则有萧居天井、壶口石径,贯越代朔,以临北庭”是也。

○豸《庄子·在宥篇》:“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止”当作“豸”,古止、豸通用。《左传·宣十六年》:“庶有豸乎!”豸,止也。

○关关者,所以拒门之木。《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左传》:“臧孙纥斩鹿门之关。”《吕氏春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贾谊《新书》:“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鲁连子》:“譬若门关,举之以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能。关非益加重,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皆谓拒门之木。後人因之,遂谓门为关也。

《史记》谓拒门之木为关。《汉书·杨浑传》:“有奔车抵殿门,门关折,马死。”《赵广汉传》:“斩其门关而去。”《宋书·少帝纪》:“突走出昌门,追者以门关踣之。”《王镇恶传》:“军人缘城得入门,犹未及下关。”《唐书·李训传》:“阍者欲扃锁之,为中人所叱,执关而不能下。”

○宙《说文》:“宙,舟舆所极覆也。”此解未明。《淮南子·览冥训》:“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宙,栋梁也。”似合。“宙”字从宀,本是宫室之象,後人借为往古来今之号耳。

○石炭今人谓石炭为墨。按《水经注》:“冰井台并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是知石炭、石墨一物也,有精粗尔。北人凡入声字皆转为平,故呼墨为煤,而俗竟作“煤”字,非也。《玉篇》:“煤,炱煤也。”《韵会》:“煤,炱灰集屋者。”《吕氏春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素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後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人攫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高诱曰:“煤室,烟尘之煤也。”《素问》:“黑如炱者死。”注:“炱谓炱煤也。”唐张祜诗:“古墙丹雘尽,深栋墨煤生。”李商隐诗:“敌国军营漂木[A081],前朝神庙锁烟煤。”温庭筠诗:“烟煤朝奠处,风雨夜归时。”是煤乃梁上烟煤之名,非石炭也。崔铣《彰德志》作“悔”,“按《玉篇》、《广韵》并无“每”字。

○终葵《考工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礼记·玉藻》:“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马融《广成颂》:“终葵,扬关斧。”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今人于户上画钟馗像,云唐时人能捕鬼者,玄宗尝梦见之,事载沈存中《补笔谈》。未必然也。《魏书》:“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则古人固以钟葵为辟邪之物矣。又有淮南王佗子名钟葵,有杨钟葵、丘钟葵、李钟葵、慕容钟葵、乔钟葵、段钟葵,于劲字钟葵,张白泽本字钟葵,《唐书》有王武俊将张钟葵,则以此为名者甚多,岂以其形似而名之?抑取辟邪之义与,《左传·定四年》:“分康叔以殷民七族,有终葵氏。”是又不可知其立名之意也。

○魁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厄而起其斗。不知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异。

以文而祀,乃不于奎而于魁,宜乎今之应试而获中者皆不识字之人与?又今人以榜前五名为五魁。《汉书·酷吏传》:“所置皆其魁宿。”《游侠传》:“闾里之侠原涉为魁师。”古曰魁者,斗之所用盛而构之本也。故言根本者皆云魁。《说文》:“魁,羹斗也。”赵宦光曰:“斗首曰魁,因借凡首皆谓之魁。”其见于经者,《书·胤征》之“歼厥渠魁”,《记·曲礼》之“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後”。然则五魁之名,岂佳语哉。或曰:里有里魁,市有市魁,皆长帅之意。要非雅俊之目。

近时人好以魁命名,亦取五魁之义。古人以魁命名者绝少。《左传》有阝魁垒、卢蒲就魁,《吕氏春秋》齐王杀燕将张魁。

○桑梓《容斋随笔》谓:“《小雅》‘维桑与样,必恭敬止’,并无乡里之说,而後人文字乃作乡里事用。愚考之张衡《南都赋》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蔡邕作《光武济阳宫碑》云:‘来在济阳,顾见神宫,追惟桑梓褒述之义。’陈琳为袁绍檄云:‘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汉人之文必有所据,齐、鲁、韩三家之《诗》不传,未可知其说也。以後魏钟会《与蒋斌书》:‘桑梓之敬,古今所敦。’晋左思《魏都赋》:‘毕、昂之所应,虞、夏之馀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陆机《思亲赋》:‘悲桑梓之悠旷,愧蒸尝之弗营。’《赠弟士龙诗》:‘迫彼窀穸,载驱东路。继其桑梓,肆力丘墓。’《赠顾彦先诗》:‘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百年歌》:‘辞官致禄归桑梓。’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祁祁大邦,惟桑与梓。’《赠荥阳太守吴子仲诗》:‘垂覆岂他乡,回光临桑梓。’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旋反桑梓,帝弟作弼。’陆云《答张士然诗》:‘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阎式《复罗尚书》:‘人怀桑梓。’刘琨《上愍帝表》:‘蒸尝之敬在心,桑梓之情未克。’袁宏《三国名臣赞》:‘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宋武帝《复彭沛下邳三郡租诏》:‘彭城桑梓本乡,加隆攸在。’文帝《复丹徒租诏》:‘丹徒桑梓,绸缪大业攸始。’谢灵运《孝感赋》:‘恋丘坟而萦心,忆桑梓而零泪。’《会吟行》:‘东方就旅逸,梁鸿去桑梓。’何承天《饶歌》:‘愿言桑梓思旧游。’鲍照《从过旧宫诗》:‘严恭履桑梓,加敬览榆。’梁武帝《幸兰陵诏》:‘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刘峻《辨命论》:‘居先王之桑梓,窃名号于中县。’江淹《拟陆平原诗》:‘明发眷桑梓,永叹怀密亲。’则又从《南都赋》之文而承用之矣,”按古人桑梓之说,不过敬老之意。《说苑》:“常机谓老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邪?’常枞曰:‘嘻,是已!’”此于《诗》为兴体,言桑梓犹当养敬,而况父母为人子之所瞻依。

○胡咙《说文》:“胡,牛颔垂也。”徐曰:“牛颔下垂皮也。”《释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诗》:“狼跋其胡。”狼之老者颔下垂胡。《汉书·郊祀志》:“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师古曰:“胡,颈下垂肉也。”《金日碑传》:“ㄏ胡投何罗殿下。”晋灼曰:“胡,颈也。”《张敖传》:“仰绝亢而死。”注:“苏林曰:“亢,颈大脉也,俗所谓胡脉也,”《後汉书》:“请为诸君鼓咙胡。”《太玄经》:“七为枯。”范望解:“谓唐胡也,”古人读侯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耳,”○胡《说文》:“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续汉·舆服志》:“圣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是也。《诗》曰:“狼跋其胡。”狼之老者颔下垂胡,故以为寿考之称。《诗》曰:“胡考之宁。”传曰:“虽及胡。”《谥法》:“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陈有胡公,而蔡仲及周厉王名胡,似亦皆取此义。《考工记》:“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谓戈锋之曲而旁出者,犹牛胡也。《周礼·大行人》:“侯伯七十步,立当前疾。”注:“前疾谓驷马车辕前胡下垂柱地者。”《礼记·深衣》:“袂圜以应规。”注:“谓胡下也。下垂曰胡。”《方言》:“凡箭镞胡合嬴者。”郭璞解:“胡镝在于喉下。”则亦取象于牛胡也。又国名。今之胡姓,以国为氏,或以谥为氏者也。又与“何”字义同,如“胡能有定”、“胡然而天”、“胡斯畏忌”之类。见于经传如此而已。《史记·匈奴传》曰:“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盖必时人因此名戎为胡。而下文遂云“筑长城以拒胡”,是以二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呼也。盖北狄之名胡自此始。而《考工记》亦曰:“粤无,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春秋,北燕仅再见于经,而于越至哀公时始盛,以此知《考工》之篇亦必七国以後之人所增益矣。又虏者,俘获之称。《曲礼》:“献民虏者,操右袂。”《公羊传》:“闵公矜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尔虏焉。’”故鲁仲连所谓“虏使其民”,韩非所谓“臣虏之劳”,而《戚夫人歌》所谓“子为王,母为虏”,东方朔《答客难》所谓“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者也。故汉高帝言“虏中吾指”,而骂娄敬为“齐虏”,戾太子骂江充为“赵虏”。《水经注》:“临淄外郭,世谓之虏城。”言齐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实居郭,因以名之是矣。自南北朝以後,其名遂以加之北翟,亦习而不察也。

○草马《尔雅》:“马属,牡曰骘,扎曰舍。”郭璞注以“牡为殳马,牝为草马。”《魏志·社畿传》:“为河东太守,课民畜牛草马。”《晋书·凉武昭王传》:“家有草马生白额驹。”《魏书·蠕蠕传》:“赐阿那环父草马五百匹,”《吐谷浑传》:“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匆驹。”《隋书·许善心传》:“赐草马二十匹。”今人则以牡为儿马,牝为骤马,而唯牝驴乃言草驴。

○草驴女猫今人谓牝驴为草驴。《北齐书·杨传》:“选人鲁漫汉在元子思坊,骑秃尾草驴。”是北齐时已有此语。山东、河北人谓牝猫为女猫。《隋书·外戚独狐陀传》:“猫女可来?无住宫中,”是隋时已有此语。

○雌雄牝牡飞曰雌雄,走曰牝牡。雉鸣求其牡,诗人以为不伦之刺。然亦有不一者。《周礼》疏引《诗》:“雄狐绥绥”,走亦曰雄。《书》“扎鸡无晨”,飞亦曰牝。今按经传之文,不止于此。如《诗》:“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左传》:“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庄子》:“猿偏犭旦以为雌。”《焦氏易林》:“雄大夜鸣,雄罴在後,”《晋书·五行志》:“吴郡娄县人家闻地中有犬子声,掘之,得雌雄各一。”《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皆走而称雌雄者也,《尔雅》:“鹩鹑,其雄皆牝痹。”《山海经》:“带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奇余,是自为牝牡。”“阳山有乌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则飞而称牝牡者也。龙亦可称雌雄,《左传》:“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是也。虫亦可称雌雄,《列子》:“纯雌其名大腰,纯雄其名稚蜂”是也。介虫亦可称雌雄,《庄子》注,司马云:“雄者鼋类,雌者鳖类”是也,人亦可称雌雄,《管子》:“楚人攻宋、郑,今其人有丧雌雄。”《庄子》:“鲁哀公之言哀骀他曰:‘且而雌雄合乎前”是也。虹亦可称雌雄,《诗》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虮”是也。干支亦可称雌雄,《史记》索隐:“岁雄在阏逢,雌在摄提格。月雄在毕,雌在訾。日雄在甲,雌在子”是也,金亦可称雌雄,王子年《拾遗记》:“禹铸九鼎,择雌金为阴鼎,雄金为阳鼎”是也。石亦可称雌雄,《续汉·郡国志》:“夜郎出雄黄、雌黄”是也,符契亦可称雌雄,《隋书·高祖纪》:“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六典》:“太府寺置木契九十五只,雄付少府将作监,雌留太府寺”是也。箭亦可称雌雄,《辽史·仪卫志》:“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则用之,还宫,勘箭官执雌箭,东上阁门使执雄箭”是也。草木亦可称牡,《周礼》:“牡辜”、“牡{艹鞠}”、《檀弓》:“牡麻”;《尔雅》:“牡[B113]”、“牡{艹赞}”、“牡茅”,《仪礼》注“牡蒲”,《史记·封禅书》:“牡荆”,《本草》:“牡桂”是也。车箱亦可称牝,《考工记》:“牝服”,正义云:“车较,即今人谓之平鬲,皆有孔,内令子于其中,而又向下服,故谓之牝服”是也。管钥亦可称牝牡,《汉书·五行志》:“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月令》注:“键牡闭牝也。”正义:“凡锁器人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是也。棺盖亦可称牝牡,《礼记·丧大记》:“君盖用漆。”正义:“用漆者,涂合牝牡之中也”是也。瓦亦可称扎,《广韵》:“〈瓦反〉,牝瓦”是也。五藏亦可称牝牡,《灵枢经》:“肝心脾为牡藏,肺肾为牝藏”是也。齿牙亦可称牡,《说文》:“牙,牡齿”是也。病亦可称牡,《史记·仓公传》:“牡疝”是也。星亦可称牝牡,《天文志》:“大自在南,岁在北,名曰牝牡”是也。五行亦可称牝牡,《左传》:“水,火之牡也”是也。铜亦可称牝牡,《抱朴子》:“灌铜当以在火中向赤时,有凸起者牡铜,凹陷者牝铜”是也。若《淮南子》云:“北斗之神有雌雄,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而《隋书·经籍志》有《孝经雌雄图》三卷。《五代史·四夷附录》:“高丽王建进《孝经雌图》一卷,载日食星变,”不经之说,则近于诞矣。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