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传师〔唐代〕
沈传师(769-827),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书法家。字子言。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
沈传师 - 书法特点

手迹与成就

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罗池庙碑》,唐长庆元年(821)正月立。韩愈撰、沈传师书、陈曾篆额。旧在广西柳州,久佚。仅清何绍基藏宋拓孤本传世。日本博文堂有珂罗版影印本。此碑书法秀润妍美,清劲有神,字型虽瘦,然筋而藏肉,略无枯瘠之态,极为可爱。唐代后期是书法的萧条时期,但以沈传师为代表的“矫肥”派,显然多少也给沉闷的书坛带来一些活力,也给柳公权创“柳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与柳公权书法的比较

楷书《柳州罗池庙碑》为沈传师53岁时所书,碑文由大文学家韩愈撰写,纪念颂扬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所做的政绩。碑立于罗池庙内,碑石早已不存,至于何年遭毁,现无从查考,今所见拓本乃据清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一册影印。浏览此碑书法,气息清劲圆润、骨法神健,结字虽较为瘦削,然挺健秀朗,肉藏于筋,略无枯瘠之垢病。乍一看,近似柳(公权)书,但细察与柳书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柳书中宫过于内敛,紧缩得让人心中发慌,沈书却无此特征,虽然中宫也稍作内敛,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较宽松的。另一个与柳书不同点即在结构上,沈氏书法结体多呈左低右高势,且略向右欹侧,当然,此碑书法也确实存在与柳氏书法相同的地方,其中竖弯钩、点、撇、捺、悬针竖等用笔和一些字的结体如“言“字旁,“诏”、“柳”、“师”、“不”等与柳书如出一辙,究竟是谁影响了谁?请看王铎跋此拓本的一句话“沈书寡觌,本虞永兴,柳诚悬、欧率更,合为一家”。如果王铎的话可信,显然沈师承了柳,然据《旧唐书》柳公权本传推测,柳(公权)小于沈传师九岁,同时,本传有一段话也耐人寻味,“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说不定这“近代笔法”里就包括沈传师在内。如捡柳书《李晟碑》与《罗池庙碑》对照,用笔与结字即颇为仿佛。看来王铎的沈“本”柳公权是要打折扣的。黄鲁直在论唐代书法时,曾说“唐初字学劲健得晋宋风,开元后变为肥厚,元和后柳、沈之徒复尚清劲”。可见柳、沈都是力“矫肥厚之病”以尚“清劲”为美的书家,若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当时柳、沈都是极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这样看来,柳、沈书风的相近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他作家诗文推荐

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柳。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知否。知否。不入东篱杯酒。


卷经归太白,蹑藓别萝龛。若履浮云上,须看积翠南。
倚身松入汉,瞑目月离潭。此境堪长往,尘中事可谙。


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灵心圆映三江月,
彩质叠成五色云。中藏宝诀峨眉去,千里提携长忆君。

〔 沈传师 〕诗文推荐

蒙泉(见《方舆胜览》》)
京路马駸駸,尘劳日向深。聊息驾,可以洗君心。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
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南奔。为闻楚国富山水,青嶂逦迤僧家园。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省尊。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携手游山樊。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碧波回屿三山转,丹槛缭郭千艘屯。华镳躞蹀绚砂步,大旆彩错辉松门。樛枝竞骛龙蛇势,折干不灭风霆痕。相重古殿倚岩腹,别引新径萦云根。目伤平楚虞帝魂,情多思远聊开樽。危弦细管逐歌飘,画鼓绣靴随节翻。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

和李德裕观玉蕊花见怀之作
曾对金銮直,同依玉树阴。雪英飞舞近,烟叶动摇深。素萼年年密,衰容日日侵。劳君想华发,近欲不胜簪。

寄大府兄侍史(见《云烟过眼录》)
积雪山阴马过难,残更深夜铁衣寒。将军破了单于阵,更把兵书仔细看。

赠毛仙翁
安期何事出云烟,为把仙方与世传。只向人间称百岁,谁知洞里过千年。青牛到日迎方朔,丹灶开时共稚川。更说桃源更深处,异花长占四时天。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