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文益应抚州府州牧的邀请,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场,四方僧俗竞向归之。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十二月五日 ,文益圆寂,享七十四岁。葬江宁县无相塔。谥号“大法眼禅师”。
文益禅师的弟子众多,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胜。高丽僧人曾来向他学习,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宗后来传到朝鲜半岛,长盛不衰。
法眼宗,深受华严宗教义影响,并以之阐明禅宗的基本主张,提出“真如一心”即华严宗所谓的“总相”,视“心”(总相)为最高精神性本体,表现出“禅教兼重”的趋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别和儒家声气相投,得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大力褒扬。
某时,文益遇大雪阻途,经地藏院歇脚。烤火取暖时,该院方丈桂琛禅师便问他:“你去那里”?
文益:“只是行脚罢了”。
桂琛:“什么是行脚”?
文益:“不知道”。
桂琛:“不知最亲切”。
雪停后,文益辞桂琛,桂琛送他到门口并问:“你曾说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现在请告诉我庭下的那块石头是在心内,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答:“在心内”。
桂琛说:“你这位行脚之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呢?”
这话把文益说得窘极了,他便放下行李,决心留下来,向桂琛讨教。
每天他提出新见解时,桂琛都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最后,文益只得对桂琛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
桂琛便说:“以佛法来论,一切都是现成的”。
听了这话,文益才恍然大悟。“一切现成”一语,后来成为法眼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闲居
胜事添,殿尘减,玉洞仙书带云缄,金华羽士登门探。酒一坛,药几篮,经半龛。
春情
洒易阑,愁难解,杏脸香销玉妆台,柳腰宽褪罗裙带。春已归,花又开,人未来。
乐闲
远是非,寻滞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独好中林隐,先期上月春。闲花傍户落,喧鸟逼檐驯。
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在山琴易调,开瓮酒归醇。
伫望应三接,弥留忽几旬。不疑丹火变,空负绿条新。
斗蚁闻常日,歌龙值此辰。其如众君子,嘉会阻清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