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唐代〕
法眼文益(885年~958年),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浙江余杭人。号无相。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文益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文益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文益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文益 - 相关事件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文益应抚州府州牧的邀请,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场,四方僧俗竞向归之。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十二月五日 ,文益圆寂,享七十四岁。葬江宁县无相塔。谥号“大法眼禅师”。

文益禅师的弟子众多,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胜。高丽僧人曾来向他学习,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宗后来传到朝鲜半岛,长盛不衰。

法眼宗,深受华严宗教义影响,并以之阐明禅宗的基本主张,提出“真如一心”即华严宗所谓的“总相”,视“心”(总相)为最高精神性本体,表现出“禅教兼重”的趋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别和儒家声气相投,得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大力褒扬。

文益 - 轶闻

某时,文益遇大雪阻途,经地藏院歇脚。烤火取暖时,该院方丈桂琛禅师便问他:“你去那里”?

文益:“只是行脚罢了”。

桂琛:“什么是行脚”?

文益:“不知道”。

桂琛:“不知最亲切”。

雪停后,文益辞桂琛,桂琛送他到门口并问:“你曾说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现在请告诉我庭下的那块石头是在心内,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答:“在心内”。

桂琛说:“你这位行脚之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呢?”

这话把文益说得窘极了,他便放下行李,决心留下来,向桂琛讨教。

每天他提出新见解时,桂琛都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最后,文益只得对桂琛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

桂琛便说:“以佛法来论,一切都是现成的”。

听了这话,文益才恍然大悟。“一切现成”一语,后来成为法眼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其他作家诗文推荐

夜深犹自绕江行,震地江声似鼓声。
渐见戍楼疑近驿,百牢关吏火前迎。


独卧嵩阳客,三违颍水春。艰难随老母,惨澹向时人。
谢氏寻山屐,陶公漉酒巾。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
历下辞姜被,关西得孟邻。早通交契密,晚接道流新。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
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
将恐曾防寇,深潜托所亲。宁闻倚门夕,尽力洁飧晨。
疏懒为名误,驱驰丧我真。索居犹寂寞,相遇益悲辛。
流转依边徼,逢迎念席珍。时来故旧少,乱后别离频。
世祖修高庙,文公赏从臣。商山犹入楚,源水不离秦。
存想青龙秘,骑行白鹿驯。耕岩非谷口,结草即河滨。
肘后符应验,囊中药未陈。旅怀殊不惬,良觌渺无因。
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鼓角凌天籁,关山信月轮。官场罗镇碛,贼火近洮岷。
萧索论兵地,苍茫斗将辰。大军多处所,馀孽尚纷纶。
高兴知笼鸟,斯文起获麟。穷秋正摇落,回首望松筠。


昆明春,昆明春,春池岸古春流新。影浸南山青滉漾,
波沉西日红奫沦。往年因旱池枯竭,龟尾曳涂鱼喣沫。
诏开八水注恩波,千介万鳞同日活。今来净绿水照天,
游鱼鱍鱍莲田田。洲香杜若抽心短,沙暖鸳鸯铺翅眠。
动植飞沉皆遂性,皇泽如春无不被。渔者仍丰网罟资,
贫人久获菰蒲利。诏以昆明近帝城,官家不得收其征。
菰蒲无租鱼无税,近水之人感君惠。感君惠,独何人,
吾闻率土皆王民,远民何疏近何亲。愿推此惠及天下,
无远无近同欣欣。吴兴山中罢榷茗,鄱阳坑里休封银。
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 文益 〕诗文推荐

睹木平和尚
木平山里人,貌古年复少。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怀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城阙今日来,一讴曾已晓。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