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译文/注解

译文
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歌女唇如樱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注释⑴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
⑵歌檀敛袂:此句写女子歌唱时的动作。歌檀(tán):边拍檀板边唱歌。敛袂(mèi):卷起衣服袖子。
⑶‘‘缭绕”句:渲染女子歌声清越和悠长,余音绕梁不绝的特点。语出以下二典。《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又:“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⑷百琲(bèi)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王嘉《拾遗记》:“石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在席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真珠百琲。”
⑸樱唇玉齿:唇如樱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
⑹留往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
⑺迷魂:被歌声陶醉。醺(xūn):醉。

赏析

此词主要表现歌女高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片“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女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衣袖,轻轻拍打下檀板。“缭绕雕梁尘暗起”,这里分别用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动梁上灰尘。词人借此突出写这位歌女歌唱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词人又用一比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一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长又圆润。

下片进一步写歌女的演唱艺术之高。她不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无限心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她是在用心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几分醉意的客人们也被她动听的歌声感染陶醉了。

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而悠长、绕梁不绝、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人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推荐诗文

扁舟何所往,言入善人邦。旧爱鹏抟海,今闻虎渡江。
士因为政乐,儒为说诗降。素履冰容静,新词玉润枞。
金鱼聊解带,画鹢稍移桩。邀妓思逃席,留宾命倒缸。
史材谁是伍,经术世无双。广厦当宏构,洪钟并待撞。
成龙须讲邴,展骥莫先庞。应念宗中末,秋萤照一窗。

银字笙箫小小童。梁州吹过柳桥风。阿谁劝我玉杯空。
小醉径须眠锦瑟,夜归不用照纱笼。画船帘卷月明中。


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


拂尘开素匣,有客独伤时。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
寒泉出涧涩,老桧倚风悲。纵有来听者,谁堪继子期。

彩胜宜春,翠盘消夜,客里暗惊时候。翦燕心情,呼卢笑语,景物总成怀旧。愁鬓妒垂杨,怪稚眼、渐浓如豆。尽教宽尽春衫,毕竟为谁消瘦。
梅浪半空如绣。便管领芳菲,忍孤诗酒。映烛占花,临窗卜镜,还念嫩寒宫袖。箫鼓动春城,竞点缀、玉梅金柳。厮句元宵,灯前共谁携手。


欧阳修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