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胡桃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译文/注解

译文
刚才分明看到那姑娘绣花红衣袖衬托一个白晃晃的东西,怎么一放在白色瓷盘里却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玩意就像老和尚念完经以后,从手腕上退下的晶莹剔透的水晶珠。

注释
红罗袖:绣花红衣袖
白玉盘:白色瓷盘
疑:此诗诗眼,就像的意思
“水精”即“水晶”。但《全唐诗》原文里作“精”。

赏析

白胡桃,一种普通果物,而在“诗仙”李白笔下,竟是那样冰清玉洁,那样的灵秀剔透。这首咏物小诗的开首两句就很不一般:“红罗袖中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这里,诗人从五颜六色中挑出红、白两色作底色,来衬托白胡桃的洁白无瑕你看,将它藏在红罗袖中.红白分明,欲掩却露;将它放在白玉盘上,桃盘一色,欲显却隐。这里用一个“见”字,一个“无”字,两相对比,不仅描绘出了胡桃的色泽,更赋予它活泼与顽皮。这个白色的果物像个小精灵,它以红罗为伴时,突显着自己;而当它滚动到白玉盘中时,却又好像消逝了。以上两句,本来就生动得叫人感到白胡桃在和人捉迷藏,可紧接着的两句,诗人又把一幅写意诗画升华到最高境界:“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这里以珠宝比喻胡桃,极言了胡桃的晶莹,同时,诗人发挥了自己的奇特想像,给小小的白胡桃罩上了一层虚幻迷离的色彩:难怪它白得那样纯正,那样透灵,却原来它久缀于老僧的腕上,长听经文念诵,长受佛家香火,哪里还会不白?哪里还会不清?在这种氛围中,让人不得不下功夫去分辨:此物究竟是普通的胡桃,还是珠宝?这种“似是而非”,实在是不可胜收的朦胧美!诗中“疑”字本身说明它不是真的,让读者有更好的想象空间,承上启下,为下文做了铺垫,此诗语言平实,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白胡桃本是一种俗物,可一经大诗人李白的神笔点化,它却变得如珠似玉、高贵华美了!诗人那瑰丽奇特的“诗心”和那“点石成金”的生花妙笔,那状物却不滞于物、绘形而不囿于形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小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之,这首诗虽无深意,但设想奇特,行文通俗且美妙,把白胡桃的形象描绘得生动而有趣。

推荐诗文

讲经春殿里,花绕御床飞。南海几回渡,旧山临老归。
潮摇蛮草落,月湿岛松微。空水既如彼,往来消息稀。

不爱人间紫与绯,却思松下著山衣。
春郊雨尽多新草,一路青青蹋雨归。


离筵莫怆且同欢,共贺新恩拜旧官。屈就商山伴麋鹿,
好归芸阁狎鹓鸾。落星石上苍苔古,画鹤厅前白露寒。
老监姓名应在壁,相思试为拂尘看。

凤城春报曲江头,上客年年是胜游。日暖云山当广陌,
天清丝管在高楼。茏葱树色分仙阁,缥缈花香泛御沟。
桂壁朱门新邸第,汉家恩泽问酂侯。

嶙峋一片溪中石,恰称幽人弹素琴。浪浸多年苔色在,
洗来今日碏痕深。磨看粹色何殊玉,敲有奇声直异金。
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


李白 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