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注解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推荐诗文

虚辱,次韵为谢
海角怀人,长误喜、簌簌敲帘风竹。命驾翩然,谁信道、不怕溪山回曲。榻拂凝尘,香笼清宴,尘柄从挥玉。好音闻耳,慰心何啻跫足。
犹记一桂专秋,创开殊选,倒峡余词力。往事茫茫十换岁,却共天涯醽醁。已分成翁,翘观赐带,上拥通仙录。休贪泉石,贤台闻用金筑。


胡楚宾,李翰林。词同三峡水,字值双南金。

雪花飞歇。好向前村折。行至断桥斜处,寒蕊瘦、不禁雪。韵绝。香更绝。归来人共说。最爱夜堂深迥,疏影占、半窗月。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至颠,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不足,大则玲珑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

天目盈山飞流淙淙,若万匹,一也。石色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也。起看云,在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五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松形如,高不逾数尺,一株万余钱,六也。头茶之香者,远龙井,笋味绍兴破塘,而远过之,七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甚,山僧以为,下山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大笑而别。


老便寂寂厌纷纷,借得禅房卧看云。
夜宴怕逢觥录事,秋山佣伴猎将军。
余年敢望十寒暑,夙习正须三沐熏。
斜日满窗谁唤起,数声啼鸟隔溪闻。


元好问 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