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歌·边头春未到

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译文/注解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本词篇题以及篇中大意多与此诗相合。
交河城:汉车师前国地,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高处举烟火,远处可见,或烧狼粪,其烟直上,用以传报警信,叫“烽火“。
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两省界上,亦称陇坂。沈佺期《陇头水》:“陇雁度寒天。“

赏析

古代中国连年的边患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悲伤凄凉的作品。这首词的作者曾于靖康年间随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北上,后逃归。绍兴十一年(1141)他又出使金国,迎接韦太后归国。这种经历,使他对边塞的士兵生活有深切的感受,他用少数民族的曲调饮马歌填写了这首词。

全词采用了由远及近、层层推移的手法,由景出情,由境出人。李白《塞下曲》中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此词开头两句也极写边塞的寒冷,交河冰封,大雪满地,没有春天、没有温暖和生机,这是对边地全景式的勾勒。紧接着镜头集中,写边塞黄昏的景色:残阳照在沙漠上发出反光,烽火在旷野高天之间更显得非常微小,进一层写出边地的空旷荒凉。再紧接着焦点汇聚,镜头落到了征夫上:残阳落尽,失群孤鸿在悲鸣,陇上的月儿也黯然低垂,照着城头望乡的征人。月亮勾起征人对家庭、亲友的思念,而孤鸿的悲鸣又更增戍边的愁苦与凄凉。征人的泪水悄悄地浸湿了征衣。如此孤独凄苦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多少人间的幸福,消磨了他们多少青春的岁月,征人不禁发出了“岁华老”的哀叹。尤其可悲的是,每当有人横笛吹起这凄哀的饮马歌时,征夫们竞必须“鏖战”而无还期,词与序相呼应,尤使人不忍卒读。

在词的序中,作者指出这种曲调“声甚凄断”。这首词在写景时注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暮沙”、“残照”、“断鸿”,“低”、“悲”、“小”、“悄”,渲染出大漠的荒冷,也烘托出征夫的凄哀,使得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推荐诗文

出郭离言多,回车始知远。寂然层城暮,更念前山转。
总辔越成皋,浮舟背梁苑。朝朝劳延首,往往若在眼。
落日孤云还,边愁迷楚关。如何溆花发,复对游子颜。
古寺杉栝里,连樯洲渚间。烟生海西岸,云见吴南山。
惊风扫芦荻,翻浪连天白。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由来许佳句,况乃惬所适。嵯峨天姥峰,翠色春更碧。
气凄湖上雨,月净剡中夕。钓艇或相逢,江蓠又堪摘。
迢迢始宁墅,芜没谢公宅。朱槿列摧墉,苍苔遍幽石。
顾予任疏懒,期尔振羽翮。沧洲未可行,须售金门策。

银缸委坠红,碧锁朦胧晓。别泪洒金徽,一曲情多少。
邮亭今夜长,明月香帏悄。纵使梦相逢,何处寻蓬岛。

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
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里,云结深闺门。

济旱惟宸虑,为霖即上台。云衔七曜起,雨拂九门来。
纶阁飞丝度,龙渠激霤回。色翻池上藻,香裛鼎前杯。
湘燕皆舒翼,沙鳞岂曝腮。尺波应万假,虞海载沿洄。

年少足诗情,西江楚月清。书囊山翠湿,琴匣雪花轻。
久别经离乱,新正忆弟兄。赠君题乐府,为是豫章行。


曹勋 简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