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译文/注解

①“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②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③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推荐诗文

梨花发后杏花初,甸邑南来庆有馀。


水轩檐幕透薰风。银塘外、柳烟浓。方床遍展鱼鳞簟,碧纱笼。小墀面、对芙蓉。
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素裙腰,映酥胸。

碧眼真仙,算元住、蓬莱宫里。记当日、等闲跨鹤,人间游戏。要把忠勋扶帝业,更将姓字联宗系。拥朱轮、特地为民来,诗书帅。
千里地,都和气。十万户,生欢喜。祝黄堂眉寿,歌谣鼎沸。莫惜春醅供燕豆,便承芝检朝天陛。看云屏、隔坐并貂蝉,双清贵。

褒禅山亦谓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址,卒葬以故后名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庐冢也。距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乃华山阳名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漫灭,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华”者,音谬也。

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五六里,有穴窈然,入甚寒,深,好游者不能穷也,谓后洞。余与四人拥火入,入愈深,进愈难,愈奇。有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俱出。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左右,来者已少。又深,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力尚足入,火尚足明也。出,或咎欲出者,余亦悔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求思无不在也。近,游者众;险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观,常在于险远,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又不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无悔矣,孰能讥乎?此余也!

余于仆碑,又古书不存,后世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慎取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草深树密不见溪,但闻地底溪声回。
忽从山口渡流水,始知此溪山北来。

蒋捷 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