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高山流水:词牌名。双调,一百一十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各六平韵。
⑵丝桐:即琴。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可证之。
⑶都:一本作“多”。
⑷唾碧总:一本作“碧窗唾”。
“素弦”两句。言丁妾十指纤细,当其拨动琴弦,顿觉金风习习,曲调柔情似水,感人肺腑。“徽外”两句。“徽”,琴徽也,即系琴弦的绳,以借代琴。此言丁妾弹奏的曲调哀婉凄凉闻者断肠。低凄声就像秋霜落在孤独的大雁身上一样,使人难以卒听。“低颦处”一句。言丁妾的舞姿翩翩,微蹙的眉头与红绿相衬的舞衣在婆娑起舞中不时惹人注目。“仙郎伴”三句,“仙郎”,指丁基仲。言两个人夫唱妇随,基仲新制的曲调是在旧曲上的继承,但新旧两首曲如明月照入帘栊,如影随形地难分彼此。“似名花”两句。此言夫妻俩如并蒂花一样,如胶如漆,情浓意深;每天欢聚在一起,感情深厚得如那春酒,醇浓得令人陶醉。
“吴中”三句,转而以西施反衬丁妾。言西施在吴国的美名,名不副实,人们好像没听说过她能够妙解音律、弹琴以传情。这里的潜台词即是西施不如丁妾能解律吕,善丝桐也。“兰蕙”三句。言丁妾聪明伶俐,兰心蕙质,撒娇时,喜欢嚼碎花茸吐向郎君。基仲为了能够金屋藏娇,一定是费了不少心计的。“唾碧”一句,化用李煜《一斛珠》词“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句意。“客愁重”三句起,转而述自身。“客”,即词人自称。此言自己孤身一人客居外地,独酌愁闷,惟听单调的雨打蕉叶声,不由得悲从中来,泪珠儿落在玉杯之中。词人与基仲两人适成对比。“凭风流”两句,有感而发。因见友人夫唱妇随,自在快乐;想到自己也称得上是个风流才子,希望也能来个金屋藏娇般的风流韵事。
全词紧扣词题,强调“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的才能,并以多种人事设喻、对比令人阅后难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