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待人来。


译文/注解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推荐诗文

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
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
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槌人。
好士不尽心,何能保其身。多君重然诺,意气遥相托。
五马入市门,金鞍照城郭。都忘虎竹贵,且与荷衣乐。
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相思无终极,肠断朗江猿。

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方域武功成。
瑶弦自乐乾坤泰,玉戚长欢区宇宁。


孤舟登瀼西,回首望两崖。东城干旱天,其气如焚柴。
长影没窈窕,馀光散唅呀。大江蟠嵌根,归海成一家。
下冲割坤轴,竦壁攒镆铘。萧飒洒秋色,氛昏霾日车。
峡门自此始,最窄容浮查。禹功翊造化,疏凿就欹斜。
巨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
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
茅栋盖一床,清池有馀花。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
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
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
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


新阳上帘幌,东风转,又是一年华。正驼褐寒侵,燕钗春袅。句翻词客,簪斗宫娃。堪娱处,林莺啼暖树,渚鸭睡睛沙。绣阁轻烟,剪灯时候,青旗残雪,卖酒人家。
此时,因重省,瑶台畔,曾过翠盖香车。惆怅尘缘犹在,密约还赊。念鳞鸿不见,谁传芳信,潇湘人远,空采苹花。无奈疏梅风景,淡草天涯。


佳时莫放游鞍倦。梅润清薰随处宴。不妨一半雨兼风,况对有情莺与燕。
琼艘百柁花千点。肯使笙歌容易转。兴来人事酒消磨,谁问蚊雷和蚁战。

陆游 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