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译文/注解

译文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
柝(tuò):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作者自谓。
捣练:捣洗白绸。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阙:缺。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pí):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不称意:不如意。
杖:拄(杖)。藜(lí):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推荐诗文

禁署方怀忝,纶闱已再加。暂来西掖路,还整上清槎。
恍惚归丹地,深严宿绛霞。幽襟聊自适,闲弄紫薇花。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輈.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

外域分都护,中台命职方。欲传清庙略,先取剧曹郎。
已佩登坛印,犹怀伏奏香。百壶开祖饯,驷牡戒戎装。
青海连西掖,黄河带北凉。关山瞻汉月,戈剑宿胡霜。
体国才先著,论兵策复长。果持文武术,还继杜当阳。


美河南王

厌市朝车马多,羡凌烟阁功劳大。盖村居绿野堂,赛兰省红莲幕。

浊酒一壶天地阔,世态都参阅。闷携藜杖行,醉向花阴卧,老官人闲快活。

北镇沙陀,千里暮云合。南接黄河,一线衮金波。赛渊明五柳庄,胜尧夫安乐窝。红粉歌,笙箫齐和。他,访谢安在东山卧。

秉乾坤秀气清,凛冰雪丹心正。奉朝中天子宣,领阃外将军令。

战马远嘶边月冷,卷地旌旗影。风生虎帐寒,笔扫狼烟静,咫尺间领三公判内省。

满腹才能,幕府夜谈兵。唾手功名,麟阁要图形。诸葛亮八阵图,周亚夫细柳营。羡此行,南蛮平定。听,和凯歌回敲金镫。


金丝帐暖牙床稳,怀香方寸,轻颦轻笑,汗珠微透,
柳沾花润¤
云鬟斜坠,春应未已,不胜娇困。半欹犀枕,乱缠珠被,
转羞人问。

杜甫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