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有感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归去,有残妆


译文/注解

译文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半夜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残妆。

注释①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②“笑怕”句:据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宫“小黄门(太监)映蔷薇丛调宫脾,衣带为蔷薇罥结,笑声吃吃不止”。罥(juàn),挂住。
③“行忧”句: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有个莽何罗擅自闯入宫门,被汉武帝卫士金日磾发现,他迅速向室内躲避,忽然触着宝瑟,立刻吓得昏死过去。
④“美人”句:元稹《莺莺传》记崔莺莺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
⑤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⑥午夜:半夜。幔:帷帐。
⑦“三更句”:《莺莺传》:“是夕,旬又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⑧簟(diàn):竹席。
⑨侬:我。
⑩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莺莺传》写张生“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身”,其意或由此而来。

赏析

该词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因为苏轼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苏轼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一一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中来,不是偶合,而是暗点“待月西厢下”诗意,是专咏崔莺莺、张生故事的标志。而后再写暗中摸索前进时一种特有的心理,笔触是极为细致的。

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前三句写幽会,但字面上仅仅写出对“风”、“月”、“簟纹”及“玉肌”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即从侧面稍加点染,而将有关情事推到幕后,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与《莺莺传》中有关描写妙合无间。篇末一句写归去时的感觉,又与《莺莺传》中相关描写如出一辙。

一般说来,词体多偏于抒情,而该词却有着明显的叙事性。在描写方面,尤以大胆、率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取胜。

推荐诗文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云平。
留连一醉,花残日永,雨后山明。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闲却春情。


见来便觉情于我。厮守著、新来好过。人道他家有婆婆。与一口、管教{尸豕}磨。
副靖传语木大。鼓儿里、且打一和。更有些儿得处啰。烧沙糖、香药添和。

何处别时难。玉指偷将粉泪弹。记得来时楼上烛,初残。待得清霜满画阑。
不惯独眠寒。自解罗衣衬枕檀。百媚也应愁不睡,更阑。恼乱心情半被闲。

去年恰好双星节。鹊桥未渡人离别。不恨障云生。恨他真个行。
天涯消息近。不见乘莺影。楼外鹧鸪声。几回和梦惊。

周楚仍连接,川原乍屈盘。云垂天不暖,尘涨雪犹乾。
印绶归台室,旌旗别将坛。欲知迎候盛,骑火万星攒。

苏轼 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