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留春)

花恨月恼。更夏有凉风,冬轩雪皎。闲事不关心,算四时皆好。从来又说,春台登览,人意多同,常是惜、春过了。须痛饮,莫放欢情草草。年少。
尚忆瑶阶,得隽寻芳,骖驔东城,适见垂鞭,酕匋南陌,又逢低帽。莺花荡眼,功名满意,无限嬉游,荣华事、如梦杳。伤富贵浮云,曾萦怀抱。为春醉倒。愿花更好。春休老。开口笑。占醉乡、莫教人到。

推荐诗文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
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劝君金曲卮,勿谓朱颜酡。
松柏岁岁茂,丘陵日日多。君看终南山,千古青峨峨。

嘉陵南岸雨初收,江似秋岚不煞流。
此地终朝有行客,无人一为棹扁舟。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劝。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

或曰:“城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名,仿佛陈涉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白下。经略洪承畴与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急呼麾下驱出斩

呜呼!神仙诡诞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面目!神仙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忠烈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大将艳其色,欲强娶,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所逼也,莫敢为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兄公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暂假临淮东道主,每逃歌舞华筵。经年未办买山钱。筋骸难强,久坐沐猴禅。
行拥一舟称浪士,五湖春水如天。越人相顾足嫣然。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

本无踪迹恋柴扃,世乱须教识道情。颠倒梦魂愁里得,
撅奇诗句望中生。花缘艳绝栽难好,山为看多咏不成。
闻道汉军新破虏,使来仍说近离京。

晁补之 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