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一叶落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译文/注解

译文
透过珠帘,看窗外一叶飘零;掀起珠帘,看帘外萧条的景象。月光照到画楼使人感到寒意;秋风吹起了帘幕,触景怀人,不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

注释
①褰(qián):揭起。珠箔:即珠帘。
②萧索:萧条、冷落。

赏析

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

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成语,则包含着人们对于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触的。透过珠帘,他看到一叶飘零,立即引起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掀起珠帘,看看帘外的萧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将逝去,怎能不感惜时光易逝呢?

不过,“一叶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诗词中也时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出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引起的感怀,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慨中,可以窥见他的心境是相当苍凉落寞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看出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较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深沉,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么,则始终不肯说破。作者故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秋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应该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史上也数得上是“一奇”了。

推荐诗文

昔在秦少游,许我同门友。
掘狱无张雷,剑气在牛斗。
今来见令子,文似前哲有。
何用相浇泼,清江绿如酒。

弭节结徒侣,速征赴龙城。单于近突围,烽燧屡夜惊。
长弓挽满月,剑华霜雪明。远道百草殒,峭觉寒风生。
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回首家不见,候雁空中鸣。
笳奏遝以哀,肃肃趣严程。寄语塞外胡,拥骑休横行。
少年胆气粗,好勇万人敌。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
怒目时一呼,万骑皆辟易。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
丑虏何足清,天山坐宁谧。不有封侯相,徒负幽并客。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吴公台下别经秋,破虏城边暂驻留。一笑有情堪解梦,
数年无故不同游。云牵楚思横鱼艇,柳送乡心入酒楼。
且酌松醪依旧醉,谁能相见向春愁。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吹成疏雨。竹槛气寒,莼畹声摇,新绿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户。无绪。空望极霓旌,锦书难据。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奁黛卷,凤枕云孤,应也几番凝伫。怎得伊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李存勖 简介
李存勖(有时被写作“勗”,885年-926年),即后唐庄宗,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刘守光)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大部统一。以勇猛闻名。存勖虽武人,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存词四首,载《尊前集》。926年死于兵变。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