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

管子曰:“礼节。”民不足者,自古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不耕,受之饥;一女不织,受之寒。” 生之有时用之物力。古之天下,也,,故其积足。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天下之也;淫侈之俗,日日天下之也。公行,莫之止;大命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四十年矣,公私之积,可哀痛失时,民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闻耳矣。天下阽危者若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卒然边境有,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之?,天下,有勇力者聚衡击咬其骨。政也,远方之者,争起矣。之,乎?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财有余,何为不成?取,固,胜。怀敌附远,何!今归之农,皆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缘南亩积足乐其所矣。可以富安天下廪廪也,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译文/注解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

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释
1.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
2.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吕氏春秋·仲秋》:“修囷(qūn)仓。”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
3.廪:米仓。
4.实:充实,满。
5.而:同“则”,就,连词。
6.礼节:礼仪法度。
7.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8.治:治理,管理。
9.及:到。
10.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11.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
12.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13.或:有的人,代词。
14.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
15.亡:同“无”。
16.度:限制,节制。
17.则:那么,连词。
18.物力:指财物,财富。
19.屈:竭,穷尽。
20.至:极,副词。
21.孅(xiān):通“纤”,细致。
22.悉:详尽,周密。
23.畜:同“蓄”,积聚,储藏。
24.恃:依赖,依靠。
25.背本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
26.是:这,代词,作主语。
27.残:害,危害,祸害。
28.淫侈(chǐ)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
29.以:连词。
30.长(zhǎng):增长。
31.贼:害,危害,祸害。
32.公行;公然盛行。
33.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没有人,代词。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
34.大命:国家的命运。
35.将:将要,副词。泛:通“覂”,翻覆,覆灭。
36.振救,拯救,挽救。
37.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
38.靡:耗费。
39.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
40.几:将近,副词。
41.公私:国家和个人。
42.犹:还,仍然,副词。
43.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
44.失时:错过季节。
45.雨:下雨,动词。
46.且:将,副词。
47.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
48.岁恶:年景不好。恶,坏。
49.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
50.请卖爵(jué)子:即请爵卖子。指富者向国家缴粮买爵位,贫者卖儿女为生。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
51.既:已经,副词。
52.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53.安:哪里,副词。
54.为:治理。
55.阽危:危险。阽,临近。若
56.是:如此,象这个样子。
57.上:皇上,皇帝。
58.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谓之饥。”穰,庄稼丰熟。
59.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
60.禹、汤被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
61.即:如果,假如,连词。
62.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
63.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
64.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
65.恤:周济,救济。
66.卒然:突然。卒,通“猝”。
67.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
68.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
69.兵:兵灾,战祸,战争。
70.乘:因,趁。
71.大:非常,十分,副词。
72.屈:缺乏。
73.徒:同伙。
74.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
75.罢(pí):通“疲”。
76.羸(léi):瘦弱。
77.易:交换。
78.毕:完全,副词。
79.通:达。
80.能:是衍文。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
81.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82.并:一同,副词。
83.举:举兵。
84.争起:争先起来闹事。
85.乃:才,副词。
86.骇:受惊,害怕。
87.图:谋划,想办法对付。
88.岂:难道,副词。
89.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
90.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
91.苟:如果,假如,连词。
92.粟:此处泛指粮食。
93.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
94.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95.则:就,连词。
96.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
97.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
98.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99.殴:通“驱”,驱使。
100.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
101.著:“着”的本字,附着。
102.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
103.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
104.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
105.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
106.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
107.可以:助动词。
108.为:做到。
109.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
110.而:但,却,连词。
111.直:竟然,副词。
112.为:造成,动词。
113.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114.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
115.为:替,介词。
116.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赏析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推荐诗文

华盖峰前拟卜耕,主人无奈又闲行。且凭鹤驾寻沧海,
又恐犀轩过赤城。绛简便应朝右弼,紫旄兼合见东卿。
劝君莫忘归时节,芝似萤光处处生。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闲把绣丝,认得金针又倒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高松多悲风,萧萧清且哀。南山接幽垄,幽垄空崔嵬。
白日徒昭昭,不照长夜台。虽知生者乐,魂魄安能回。
况复念所亲,恸哭心肝摧。恸哭更何言,哀哉复哀哉。
神仙不可学,形化空游魂。白日非我朝,青松为我门。
虽复隔幽显,犹知念子孙。何以遣悲惋,万物归其根。
寄语世上人,莫厌临芳尊。庄生问枯骨,三乐成虚言。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世情重声利,荣途足趋走。
夫君独何为,轻年闯林薮。
东寻金坛翁,南访玉峰叟。
借问两臞仙,来时轻健否。

贾谊 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