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
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
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
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


译文/注解

译文
西亭高高超出飞鸟以外,登上西亭便与浮云相齐。
树影点点千家显得渺小,青天四围万岭顿觉更低。
残虹挂在陕州北面天空,秋雨阵阵随风飘过关西。
美酒几壶靠在青崖旁边,瓜田一片傍着绿色小溪。
身居微官本觉不足称道,欣逢好友携手同在一起。
只有远望遥遥长安故园,心中恋恋望去更觉清晰!

注释⑴诸子:指诗人的各位友人。虢(guó)州:唐州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南。西亭: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观眺(tiào):观赏,眺望。
⑵出鸟外:高出飞鸟之外。
⑶天围:苍天笼罩。
⑷残虹:将要消失的彩虹。陕北:陕州以北。
⑸关西:函谷关以西。
⑹酒榼(kē):酒器。缘青崖:傍依着青青的山崖。
⑺微官:小官。何足道:不值得称道,不值得重视。
⑻爱客:好友。相携(xié):互相携手,指同游。
⑼乡园:指长安。
⑽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迷:模糊不清。

赏析

诗的一开头点出登亭。第一句写自下而上望去,西亭高出鸟外,从登前写亭高。第二句写登临后向四周望,身与浮云相齐,从登后写字高。三、四两句开始写登亭后的“观眺”。用山下的点点树影,千村万落和眼前的苍天,脚下的群山烘托“亭高”,并构织出辽远的画面。五、六两句以西亭所见景物。点出登临时的天气。“残虹”、“急雨”,都符合夏末秋初天气特征,从而暗示“早秋”。一“挂”一“过”,一静一动,景象十分生动;而从“陕北”、“关西”两个大的方位来写,尤其符合登高的特点,场面辽远而开阔。七、八两句由远眺写到近观,均从颜色着笔来写,陡峭“青壁”,弯弯“绿溪”,加上“洒榼”、“瓜田”,把山上山下风光写得别有风致。

以上由登亭写到观眺,以下写登亭观跳所感。“微官”两句反映着诗人的不得意,但却出之以放达之语;而诗的最后两句“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才写出真心思:对长安的留恋,其中包含政治上的希望,如“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所反映的显然不单是乡土之情。“望”字也就自然照应了题目“观眺”二字。

这篇作品以“高亭”为观察点,以“观眺”为线索,开头写登亭,接着六句写登亭“观眺”所见,结尾四句写登亭“观眺”所感,层次井然有序。此诗虽为五古,中间写“观眺”六句却两两对偶,上下两句分别从不同角度构成生动画面。最后两句在上文登高远眺基础上,仍扣应“观眺”二字来写所感,线索清楚,结构完整。

推荐诗文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天寒雁度堪垂泪,
日落猿啼欲断肠。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
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郡城楼阁绕江滨,风物清秋入望频。铜鼓祭龙云塞庙,
芦花飘市雪粘人。莲披净沼群香散,鹭点寒烟玉片新。
归去杜陵池馆在,且将朝服拂埃尘。


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
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欲知闻道里,别自有仙歌。


纤枝瑶月弄圆霜,半入邻家半入墙。
刘阮不知人独立,满衣清露到明香。

鉴湖春日

雁啼秋水移冰柱,蚁泛春波倒玉壶,绿杨花谢燕将雏。人笑语,游遍贺家湖。

金华客舍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永康驿中

荷盘敲丽珠千颗,山背披云玉一蓑,半篇诗景费吟哦。芳草坡,松外采茶歌。

春夜

收云敛雨销金帐,望月瞻星傅粉郎,欢天喜地小红娘。来要赏,花影过东墙。


岑参 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