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闲游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译文/注解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出来。

赏析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认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推荐诗文

春夜雨。催润柳塘花坞。小院深深门几许。画帘香一缕。
独立晚庭凝伫。细把花枝闲数。燕子不来天欲暮。说愁无处所。

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
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


寒食二月三月交,红桃破纇柳染梢。
阴晴不定野云密,黕黕鼓声湖岸坳。
使君千骑出南圃,歌吹前导後鸣铙。
是时辄预车马末,倾市竞观民业抛。
竹亭临水美可爱,嗑咂草木皆吐苞。
游人春服靓妆出,笑踏俚歌相与嘲。
使君白发体尤健,自晨及暮奏酒肴。
尔辈少年翻易倦,倚席欠伸谁得教。
公虽不责以正礼,我意未容诚斗筲。
逡巡秉烛各分散,小人争路何呶呶。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
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余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阬。
飞虫凌兢走兽栗,霜雪夏落雷冬鸣。
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
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
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谁能保此千世後,天柱不折泉常倾。

古台不见秋草衰,却忆吴王全盛时。千年月照秋草上,
吴王在时几回望。至今月出君不还,世人空对姑苏山。
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聚。婵娟西子倾国容,
化作寒陵一堆土。


刘将孙 简介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须之目。”《彊村丛书》辑有《养吾斋诗馀》一卷。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