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以为俘。执事不以衅,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纾其民,各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注解

译文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注释
⑴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
⑵求:索取。
⑶于是:在这个时候。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⑷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⑸馘(guó):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⑹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⑺即戮(lù):接受杀戮。
⑻惩:戒,克制。忿:怨恨。
⑼宥(yòu);宽恕,原谅。
⑽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⑾任:担当
⑿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⒀宗:宗庙。
⒁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⒂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⒃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⒄致死:献出生命。

赏析

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推荐诗文

画角声沈卷暮霞。寒生促索锦屏遮。沈檀半爇髻堆鸦。
蝴蝶梦回余烛影,子规啼处隔窗纱。夜深明月浸梨花。

槐柳未知秋,依依馆驿头。客心俱念远,时雨自相留。
浪没货鱼市,帆高卖酒楼。夜来思展转,故里在南州。

山光物态弄春晖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深处亦沾衣。


梦上高高原,原上有深井。登高意枯渴,愿见深泉冷。
裴回绕井顾,自照泉中影。沉浮落井瓶,井上无悬绠。
念此瓶欲沉,荒忙为求请。遍入原上村,村空犬仍猛。
还来绕井哭,哭声通复哽。哽噎梦忽惊,觉来房舍静。
灯焰碧胧胧,泪光疑冏冏。钟声夜方半,坐卧心难整。
忽忆咸阳原,荒田万馀顷。土厚圹亦深,埋魂在深埂。
埂深安可越,魂通有时逞。今宵泉下人,化作瓶相憬。
感此涕汍澜,汍澜涕沾领。所伤觉梦间,便觉死生境。
岂无同穴期,生期谅绵永。又恐前后魂,安能两知省。
寻环意无极,坐见天将昞.吟此梦井诗,春朝好光景。


朝下有闲思,南沟边水行。因来见寥落,转自叹平生。
白首丈夫气,赤心知己情。留诗本相慰,却忆苦吟声。

左丘明 简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