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译文/注解

译文
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
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别,《说文》分解也,《玉篇》分别也,江淹《别赋》黯然销者,惟别而已矣。

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推荐诗文

醉与江涛别,江涛惜我游。他年婚嫁了,终老此江头。


袅袅长数寻,青青不作林。一茎独秀当庭心,
数枝分作满庭阴。春日迟迟欲将半,庭影离离正堪玩。
枝上莺娇不畏人,叶底蛾飞自相乱。秦家女儿爱芳菲,
画眉相伴采葳蕤。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
蒲萄架上朝光满,杨柳园中暝鸟飞。连袂踏歌从此去,
风吹香气逐人归。

政成机不扰,心惬宴忘疲。去烛延高月,倾罍就小池。
舞盘回雪动,弦奏跃鱼随。自是山公兴,谁令下士知。

汉章虽约法,秦律已除名。谤远人多惑,官微不自明。
霜风先独树,瘴雨失荒城。畴昔长沙事,三年召贾生。

永州蛇:黑而白章,草木死;人,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大风、挛踠、瘘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能捕当其租入。永人争奔走

蒋氏专其利三世矣。问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为之十二年,几死者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曰:“若毒之乎?余莅事者更若役赋,则何如?”蒋氏戚,汪然,曰:“君哀而不幸,未吾赋不幸也。吾不役,矣。吾氏三世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其地出,入。号呼而转,饥渴而顿踣风雨,寒暑,呼嘘,往往而死,相藉也。与吾祖其室十无一。与吾父其室十无二三。与吾十二年其室十无四五。非死,而吾捕蛇独存。悍吏来吾乡,叫东西,隳突南北;哗然而鸡狗不得宁。吾恂恂而起,视其,而吾蛇尚存,弛然而卧。谨食而献退食其土齿一岁,其余熙熙而乐,岂吾乡邻旦旦哉。此,比吾乡邻后矣,又安敢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政猛虎也!”吾尝疑蒋氏观,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为之说,夫观人风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孔平仲 简介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