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儿令

昨日探春消息,湖上绿波平。无奈绕堤芳草,还向旧痕生。
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谁教杨柳千丝,就中牵系人情。


推荐诗文

风卷平沙日欲曛,狼烟遥认犬羊群。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行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一室炉峰下,荒榛手自开。粉牌新薤叶,竹援小葱台。
树黑云归去,山明日上来。便知心是佛,坚坐对寒灰。


迹落蛮夷地,艰危分饱经。
盘涡随棹舞,惊浪溅船零。
石乱舟才过,峰回眼谩青。
晚来荒浦宿,愁绪转冥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吴都涵汀洲,碧液浸郡郭。微雨荡春醉,上下一清廓。
奇踪欲探讨,灵物先瘵瘼。飘然兰叶舟,旋倚烟霞泊。
吟谭乱篙舻,梦寐杂巘崿。纤情不可逃,洪笔难暂阁。
岂知楞伽会,乃在山水箔。金仙著书日,世界名极乐。
薝卜冠诸香,琉璃代华垩。禽言经不辍,象口川宁涸。
万善峻为城,巉巉扞群恶。清晨欲登造,安得无自愕。
险穴骇坤牢,高萝挂天笮。池容淡相向,蛟怪如可摸。
苔蔽石髓根,蒲差水心锷。岚侵答摩髻,日照狻猊络。
仰首乍眩施,回眸更辉z8.檐端凝飞羽,磴外浮碧落。
到回解风襟,临幽濯云屩。尘机性非便,静境心所著。
自取海鸥知,何烦尸祝酢。峰围震泽岸,翠浪舞绡幕。
潋滟岂尧遭,嶘嵃非禹凿。潜听钟梵处,别有松桂壑。
霭重灯不光,泉寒网犹薄。僮能蹑孤刹,鸟惯亲摐铎。
服道身可遗,乞闲心已诺。人间亦何事,万态相毒蠚。
战垒竞高深,儒衣谩褒博。宣尼名位达,未必春秋作。
管氏包霸图,须人解其缚。伊余采樵者,蓬藋方索寞。
近得风雅情,聊将圣贤度。多君富遒采,识度两清恪。
讵宠生灭词,肯教夷夏错。未为尧舜用,且向烟霞托。
我亦摆尘埃,他年附鸿鹤。


晏殊 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