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译文/注解

译文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注释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推荐诗文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维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去年来送行人处,依旧虫声古岸南。
斜日照溪云影断,水葓花穗倒空潭。


禅堂支许同,清论道源穷。起灭秋云尽,虚无夕霭空。
池澄山倒影,林动叶翻风。他日焚香待,还来礼惠聪。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
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
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东吴。
东吴游宦乡,官知自有由。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问为。
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吏曰聊戏官,侬尝使往罢。
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比闻此州囚,亦在生还侬。
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
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bd大瓶罂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
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
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
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历官二十馀,国恩并未酬。
凡吏之所诃,嗟实颇有之。不即金木诛,敢不识恩私。
潮州虽云远,虽恶不可过。于身实已多,敢不持自贺。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杜荀鹤 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