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译文/注解

①桂殿秋:词牌名,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②干,即岸,江边。
③青娥: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④舸:小船。
⑤簟:竹席。衾:被子,轻衾即薄被。

赏析

朱彝尊一生都珍视着其与小姨子(妻妹)冯寿常的那段恋情,编诗集时独不删《风怀》二百韵,表示宁可死后没资格入祀孔庙两庑,即所谓不吃冷猪肉,也要保留之。《静志居琴趣》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与《风怀》诗一样,是那铭心刻骨的情事的记录。《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青蛾”句之妙,在于将“我”之“看”藏掩于“青蛾”与“越山”的映合中,词中之意为:“你说我在看她?哪里!我在看山。我在山吗?那山焉有此“青蛾”美?我何尝要看山!”历来诗人们以青蛾与山黛互拟,朱氏却运以为饱餐秀色的技术处理。时时似在看山,实则时时在看她。“听秋雨”是不眠时听觉感知,“轻衾各自寒”是通过肤觉表现不眠通宵的。失眠者被必寒,时间感受由此推移而出。“共眠一舸”却“各自寒”,乃可望不可及发展到可感知而不可及。白天犹得“见”,夜深唯能“听”,用一颗火热的心在冷被窝里听。“各自寒”,意味着他俩已进入了“目成”阶段,心相默契。所以,当“各自寒”之时,秋雨打篷声其实也已听不到,各自心中都听到的是对方的呼唤。况周颐《蕙风词话》以为此阕单调小令是金风亭长最佳之作,是有眼力的。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一“各”字之对相观照间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

推荐诗文

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裴回。

相见稀,喜相见,相见还相远。檀画荔支红,金蔓蜻蜓软¤
鱼雁疏,芳信断,花落庭阴晚。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

遥夜看来疑月照,平明失去被云迷。挂岩远势穿松岛,
击石残声注稻畦。素色喷成三伏雪,馀波流作万年溪。
不缘真宰能开决,应向前山杂淤泥。

柳色新池遍,春光御苑晴。叶依青阁密,条向碧流倾。
路暗阴初重,波摇影转清。风从垂处度,烟就望中生。
断续游蜂聚,飘飖戏蝶轻。怡然变芳节,愿及一枝荣。


马湖来舞钗初赐,笳鼓声繁。贤将开关。威竦西山八诏蛮。
南溪地逐名贤重,深锁群山。燕喜公闲。一斛明珠两小鬟。

朱彝尊 简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