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 - 侍郎蔡白石先生汝楠

蔡汝楠字子木,号白石,西浙之德清人。八岁侍父听讲于甘泉座下,辄有解悟。年十八举进士,授行人,转南京刑部员外郎。出守归德、衡州,历江西参政,山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召为戍政兵部侍郎。改南京工部,卒官。先生初泛滥于词章,所至与友朋登临唱和为乐。衡州始与诸生穷经于石鼓书院,而赵大洲来游,又为之开拓其识见。江西以后,亲证之东廓、念庵,于是平生所授于甘泉随处体认天理之学,始有著落。盖先生师则甘泉,而友则皆阳明之门下也。

端居寤言

举天下讲理讲学,俱不甚谬。圣人并无以异人,只到实体之际,便生出支节。有可讲者,即如敬为圣学之要,内史过亦知敬是德之舆。若道如何是敬,便有密密工夫。一日之中,是敬不是敬,感应之际,有将迎无将迎,都不知觉,因原只是认得光影,未曾知得真切。圣贤终身学问,只是知之真体之密耳。

从头学圣人之志道,则问礼问官,不妨渐学,从头便学问礼问官。恐搜索讲求,别成伎俩。

貌言视听思,天之所以与人者,恭从明聪睿,人之所以体天者。若必以为根尘,则天何为与此垢累以戚人心乎?象山先生曰:“儒者经世,释者出世。”公私之辨也。

言者人之发声,行者人之应迹。声从何处发,迹从何处应,知得去处,下得拟议工夫,方能成得变化。

知诱物化之后,又骛于口耳光影之学,承虚接响,的然日亡,亦是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才于人所不见处收摄凝定,忽然不及凑泊,不倚记诵,天理自尔呈露,便是日夜生息,雨露滋顺也。

今人于事变顺逆,亦每每委之天命,只是朦胧不明,知不分晓,强将此言聊自支撑。其中实自摇惑。圣人知命,直是洞彻源头,贤人却知有义,便于命上自能分晓,都不是影响说命也。

或疑程子取谷神不死之语,予举张横渠曰“太虚无动摇,故为至实”。然则儒老之辨安在?曰:“其言虽合,其发言之意则殊。”老氏从自已躯壳中发此意,儒者从天地太虚中发此意。

孟子辨告子、辟杨墨、卑管晏、斥乡愿,只因孟子见圣贤一端,的确分明,故灼然知异于圣贤之学。今圣贤一端正未理会,却据前贤见成言语附和末响,不如且寻求自已做圣贤一端之正。此一端既精,异端自不能杂,复何难辟之有!

学问各有一处,老氏一此谦柔心,佛氏一此空寂心,杨氏一此为我心,墨氏一此兼爱心,彭篯一此养生心,只是不明乎善,不知所止,做入他歧而为二三。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不能必物之成,花之千叶者不实,其最先发者早萎,亦天地自然之力量也。老子退一著,亦识得如此,但质之圣学,知天地之化与时消息,而无容心,其间则老子毫厘千里之谬矣。故知天理者,能善用易。

不独老子有合于易,《参同》《阴符》时契造化之机,其用处便私己。程子曰:“虽公天下之理,以私心为之,便是私。”

问:“比物联类之学,或有不得而凑泊者,则如之何?”曰:“正不欲其联比凑泊也。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散殊之中,必欲联比凑泊,是雕刻之化矣。只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谓大同。圣人千言万语,天地千变万化,异者必不尽同,只要知同归一致之处。”

圣贤地位非可想像,只圣贤事合下做得。洒扫应对,可精义入神。

文章功名,闻见知解,皆足羁縻豪杰。故销市井富贵之习心易,销文章功名之习心难。销文章功名之习心易,销闻见知解之习心难。圣人精进,凡物不能羁绊,只是能放下一切好地位,都住不得也。

老氏以物为外,故有刍狗之喻。圣人合内外以成仁,本无憧憧之心,实有肫肫之仁,何尝如此。

庄子将感应为托不得已以养自然,岂若将感应为自不能已而任自然?故老庄以为自然者,圣人谓之矫强。

方今人良知天理之学,似说得太易。故人往往作口耳知解,全无实得。圣人发蒙在亨行时中,要之良知天理,可亨之道也。必须童蒙求我,初筮方告,谓之时中。不然非惟无益于人,抑且有乖于道。

程子曰“坐忘便是坐驰。所以坐驰者,因庄生不知学问”。其言本出于老子杳冥恍忽之意。所谓心斋,乃斋其荡然无主之心,非明善之诚,知止之定,坐而入忘,盖茫然而不自知耳。

五福六极,气之不齐也。阴阳变化,其机莫测,圣人之心,真知阴阳消长之故,谓之知命。命不离乎气也。

胡五峰曰:“居敬所以精义。”朱子晚年深取其言,可见朱子居敬穷理之说,未尝分为二也。孔门以主敬为求仁,五峰又以居敬为精义,要之一敬立而四德备矣。

象山先生每令学者戒胜心,最切病痛。鹅湖之辨,胜心又不知不觉发见出来,后乃每叹鹅湖之失。因思天下学者种种病痛,各各自明,只从知见得及工夫未恳到处,罅缝中不知不觉而发。平居既自知,发后又能悔。何故正当其时忽然发露?若用功恳到,虽未浑化,念头动处,自如红炉点雪。象山胜心之戒,及发而复悔,学者俱宜细看,庶有得力工夫。盖象山当时想亦如此用功也。

古人声律,非止发之咏歌,被之管弦。虚明之体,合乎元声,凡言皆中律言也。六经之言,雝雝锵锵。诸子百家,则沾滞散乱之音作矣。故孟子知言,非知言也,知心声也。

问:“乐者心之本体,恐惧悲哀相妨累否?”曰:“乐者非踊跃欢喜之谓,无不乐之谓也。肫肫皓皓,为惧为哀,皆真机也。初非一朝之患加得分毫,何妨累之有?若以物欲之忧为忧,威武之惧为惧,及当惧当忧,凝滞留著,则不特哀惧妨累,而肆乐沉湎流而不节,亦甚悖驰君子之乐矣。”

安土敦仁,中心安仁也。故感发处无非爱人,退之博爱谓仁,止道其用。

古人举先民询于刍荛,盖天下只有一个是,更不可增。有一个是,便有一个非,消灭不得。刍荛之言是,圣人从而是之;圣人之言非,朦瞽庶人得而非之。若一有胜心,则不特刍荛必增圣人已是之言,一有狥心,则不特圣人必狥偏智一隅之见,自此本然是非之度,几于凌夷,而学问家因之多事矣。

谢上蔡以觉言仁,未为不是。朱子病其说,又言敬则自能觉。愚意敬即觉也,但敬觉工夫最精。上蔡言儒之仁佛之觉,则非。

人性全而物性偏。人心智无涯,故反危殆;物心智有限,故反近自然。人要持危而入于自然,只在存之而已。本体常存,私智无自而生。私智不生,便不害性。不害性,是养性也。

神发智也,智之凿处为知诱。人生而静不容说,正感发时,常觉得便是主静路上工夫。

天德天道,天道无期必,期必便是计功谋利。尹和靖曰:“如潦则止,如霁则行。”何期必之有!

目录

师说

师说

崇仁学案

聘君吴康斋先生与弼 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 教谕娄一斋先生谅 谢西山先生复 郑孔明先生伉 胡凤仪先生九韶 恭简魏庄渠先生校 侍郎余訒斋先生祐 太仆夏东巖先生尚朴 广文潘玉斋先生润

白沙学案上

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 举人李大厓先生承箕

白沙学案下

通政张东所先生诩 给事贺医闾先生钦 吏目邹立斋先生智 御史陈时周先生茂烈 长史林缉熙先生光 州同陈秉常先生庸 布衣李抱真先生孔修 谢天锡先生祐 文学何时振先生廷矩 运使史惺堂先生桂芳

河东学案上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御史阎子与先生禹锡 侍郎张自在先生鼎 郡守段容思先生坚 广文张默斋先生傑 文庄王凝斋先生鸿儒 布衣周小泉先生蕙 同知薛思菴先生敬之 郡丞李介菴先生锦

河东学案下

文简吕泾野先生柟 司务吕愧轩先生潜 张石谷先生节 李正立先生挺 郡守郭蒙泉 举人杨天游先生应诏

三原学案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 康僖王平川先生承裕 光禄马谿田先生理 恭简韩苑洛先生邦奇 忠介杨斛山先生爵

姚江学案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浙中王门学案

郎中徐横山先生爱 督学蔡我斋先生宗兖 御史朱白浦先生节 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 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知府季彭山先生本 尚书黄久菴先生绾 布衣董萝石先生澐(附 主事陆原静先生澄 尚书顾箬溪先生应祥 侍郎黄致斋先生宗明 中丞张浮峰先生元冲 侍郎程松溪先生文德 太常徐鲁源先生用检 都督万鹿园先生表 侍郎王敬所先生宗沐 侍读张阳和先生元忭 教谕胡今山先生瀚

江右王门学案

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 文庄欧阳南野先生德 贞襄聂双江先生豹 文恭罗念菴先生洪先 处士刘两峰先生文敏 同知刘师泉先生邦采 御史刘三五先生阳 县令刘梅源先生晓 员外刘晴川先生魁 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 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 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解元魏师伊先生良政 处士魏药湖先生良器 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 文洁邓定宇先生以讚 参政陈蒙山先生嘉谟 徵君刘泸潇先生元卿 督学万思默先生廷言 宪使胡庐山先生直 忠介邹南臬先生元标 给諫罗匡湖先生大紘 中丞宋望之先生仪望 徵君邓潜谷先生元锡 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佥事冯慕冈先生应京

南中王门学案

前言 孝廉黄五岳先生省曾 长史周静菴先生冲 明经朱近斋先生得之 恭节周讷谿先生怡 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旂 副使薛畏斋先生甲 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 太常唐凝菴先生鹤徵 文贞徐存斋先生阶 中丞杨幼殷先生豫孙

楚中王门学案

佥宪蒋道林先生信 孝廉冀闇斋先生元亨

北方王门学案

文简穆玄菴先生孔晖 教谕张弘山先生后觉 尚宝孟我疆先生秋 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文选孟云浦先生化鲤 侍郎杨晋菴先生东明 郡守南瑞泉先生大吉

粤闽王门学案

前言 行人薛中离先生侃 县令周谦斋先生坦

止修学案

中丞李见罗先生材 敬学录 吴兴陆典以典

泰州学案

前言 处士王心斋先生艮 布政徐波石先生樾 教谕王一菴先生栋 文选林东城先生春 文肃赵大洲先生贞吉 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 侍郎杨复所先生起元 恭简耿天台先生定向 处士耿楚倥先生定理 文端焦澹园先生竑 尚宝潘雪松先生士藻 明经方本菴先生学渐 郎中何克斋先生祥 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 尚宝周海门先生汝登

甘泉学案

文简陶石篑先生望龄 太学刘冲倩先生塙 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 太仆吕巾石先生怀 侍郎何吉阳先生迁 郡守洪觉山先生垣 主政唐一菴先生枢 侍郎蔡白石先生汝楠 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 文选唐曙台先生伯元 端洁杨止菴先生时乔 文定王顺渠先生道

诸儒学案上

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 琼山赵考古先生谦 学正曹月川先生端 督学黄南山先生润玉 文毅罗一峰先生伦 文懿章枫山先生懋 郎中庄定山先生昶 侍郎张东白先生元祯 布政陈克菴先生选 布衣陈剩夫先生真晟 布政张古城先生吉 方伯周翠渠先生瑛 司成蔡虚斋先生清 太常潘南山先生府 参政罗东川先生侨

诸儒学案中

文庄罗整菴先生钦顺 文庄汪石潭先生俊 文敏崔后渠先生铣 文定何柏斋先生瑭 肃敏王浚川先生廷相 文裕黄泰泉先生佐 文定张甬川先生邦奇 襄惠张净峰先生岳 庄裕徐养斋先生问 诸生李大经先生经纶

诸儒学案下

中丞李谷平先生中 文敏霍渭厓先生韬 考功薛西原先生蕙 文节舒梓溪先生芬 徵君来瞿塘先生知德 卢冠巖先生宁忠 侍郎吕心吾先生坤 忠节鹿乾岳先生善继 总宪曹贞予先生于汴 忠节吕豫石先生维祺 给事中郝楚望先生敬 谏议吴朗公先生执御 忠烈黄石斋先生道周 忠节金伯玉先生铉 中丞金正希先生声 辅臣朱震青先生天麟 徵君孙锺元先生奇逢

东林学案

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 忠宪高景逸先生攀龙 御史钱启新先生一本 文介孙淇澳先生慎行 主事顾泾凡先生允成 太常史玉池先生孟鳞 职方刘静之先生永澄 学正薛玄台先生敷教 侍郎叶园适先生茂才 孝廉许静余先生世卿 耿庭怀先生橘 光禄刘本孺先生元珍 忠端黄白安先生尊素

蕺山学案

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

附案

尚宝司丞应天彝先生典 周德纯先生莹 卢德卿先生可久 杜子光先生惟熙 副使颜冲宇先生鲸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