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
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
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医部全录》注曰:此处必缺岐伯所答之言。)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
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曰:愿闻胀形。
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胗,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离合论 阴阳别论 灵兰秘典论 六节藏象论 五藏生成 五藏别论 异法方宜论 移精变气论 汤液醪醴论 玉版论要 诊要经终论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玉机真藏论 三部九候论 经脉别论 藏气法时论 宣明五气 血气形志 宝命全形论 八正神明论 离合真邪论 通评虚实论 太阴阳明论 阳明脉解 热论 刺热 评热病论 逆调论 疟论 刺疟 气厥论 咳论 举痛论 腹中论 刺腰痛 风论 痹论 痿论 厥论 病能论 奇病论 大奇论 脉解 刺要论 刺齐论 刺禁论 刺志论 针解 长刺节论 皮部论 经络论 气穴论 气府论 骨空论 水热穴论 调经论 缪刺论 四时刺逆从论 标本病传论 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刺法论 本病论 至真要大论 著至教论 示从容论 疏五过论 徵四失论 阴阳类论 方盛衰论 解精微论灵枢
九针十二原 本输 小针解 邪气藏府病形 根结 寿天刚柔 官针 本神 终始 经脉 经别 经水 经筋 骨度 五十营 营气 脉度 营卫生会 四时气 五邪 寒热病 病狂 热病 厥病 病本 杂病 周痹 口问 师传 决气 肠胃 平人绝谷 海论 五乱 胀论 五癃津液别 五阅五使 逆顺肥瘦 血络论 阴阳清浊 阴阳系日月 病传 淫邪发梦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外揣 五变 本藏 禁服 五色 论勇 背俞 卫气 论痛 天年 逆顺 五味 水胀 贼风 卫气失常 玉版 五禁 动输 五味论 阴阳二十五人 五音五味 百病始生 行针 上隔 忧患无言 寒热 邪客 通天 官能 论疾诊尺 刺节真邪 卫气行 九宫八风 九针论 岁露论 大惑论 痈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