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奇病论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甲乙经》、《太素》无此四字,为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离合论 阴阳别论 灵兰秘典论 六节藏象论 五藏生成 五藏别论 异法方宜论 移精变气论 汤液醪醴论 玉版论要 诊要经终论 脉要精微论 平人气象论 玉机真藏论 三部九候论 经脉别论 藏气法时论 宣明五气 血气形志 宝命全形论 八正神明论 离合真邪论 通评虚实论 太阴阳明论 阳明脉解 热论 刺热 评热病论 逆调论 疟论 刺疟 气厥论 咳论 举痛论 腹中论 刺腰痛 风论 痹论 痿论 厥论 病能论 奇病论 大奇论 脉解 刺要论 刺齐论 刺禁论 刺志论 针解 长刺节论 皮部论 经络论 气穴论 气府论 骨空论 水热穴论 调经论 缪刺论 四时刺逆从论 标本病传论 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刺法论 本病论 至真要大论 著至教论 示从容论 疏五过论 徵四失论 阴阳类论 方盛衰论 解精微论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本输 小针解 邪气藏府病形 根结 寿天刚柔 官针 本神 终始 经脉 经别 经水 经筋 骨度 五十营 营气 脉度 营卫生会 四时气 五邪 寒热病 病狂 热病 厥病 病本 杂病 周痹 口问 师传 决气 肠胃 平人绝谷 海论 五乱 胀论 五癃津液别 五阅五使 逆顺肥瘦 血络论 阴阳清浊 阴阳系日月 病传 淫邪发梦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外揣 五变 本藏 禁服 五色 论勇 背俞 卫气 论痛 天年 逆顺 五味 水胀 贼风 卫气失常 玉版 五禁 动输 五味论 阴阳二十五人 五音五味 百病始生 行针 上隔 忧患无言 寒热 邪客 通天 官能 论疾诊尺 刺节真邪 卫气行 九宫八风 九针论 岁露论 大惑论 痈疽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