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崔十三长官

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欲别崔侠心,崔侠心如铁。
复如金刚锁,无有功不彻。仍于直道中,行事不诋讦。
崔侠两兄弟,垂范继芳烈。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蔼蔼北阜松,峨峨南山雪。
顾生归山去,知作几年别。


推荐诗文

五朝寿俊,算生平占得、淳熙四四。三万六千三万了,剩有一千饶底。三百年间,和风丽日,几个能销此。约山山笑,先生不负山矣。
今岁甲子重阳,待重数,五百十三甲子。吟万首诗更自和,岁岁寿诗自喜。若比潞公,如今年纪,犹是平章事。先生抚掌,问他闲日能几。

灯夜香甘动绮筵。明珠颗颗泛瓯圆。佳人巧意底难传。
喜见翻溪流细滑,却思信手弄轻纤。不知辛苦为谁甜。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明矣,而或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于己者,问焉以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以为未安臆度。如是,则终身无可问之事。于己者,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未必不为愚人之所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眺望春光远,登临夕照微。
野云平细垒,山鸟怪儒衣。
触处无高下,何劳论是非?寄言彭泽宰,出仕不如归。

危楼送远目,信美奈乡情。转岸孤舟疾,衔山落照明。
萧条看草色,惆怅认江声。谁会登临恨,从军白发生。

顾况 简介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