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注释
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怜:喜爱。
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溪上:一作“谷口”。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
当昔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蔓草已离披,狐兔何纵横。
秋云零落散,秋风萧条生。对古良可叹,念今转伤情。
古人已冥冥,今人又营营。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闲卧销长日,亲朋笑我疏。诗篇随分有,人事度年无。
情性僻难改,愁怀酒为除。谁能思此计,空备满床书。
白日逍遥过,看山复绕池。展书寻古事,翻卷改新诗。
赊酒风前酌,留僧竹里棋。同人笑相问,羡我足闲时。
好景时牵目,茅斋兴有馀。远山经雨后,庭树得秋初。
道侣怜栽药,高人笑养鱼。优游随本性,甘被弃慵疏。
永日厨烟绝,何曾暂废吟。闲时随思缉,小酒恣情斟。
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世间多少事,无事可关心。
一生能几日,愁恨也无端。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
青云非失路,白发未相干。以此多携解,将心但自宽。
万事徒纷扰,难关枕上身。朗吟销白日,沈醉度青春。
演步怜山近,闲眠厌客频。市朝曾不到,长免满衣尘。
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独行看影笑,闲坐弄琴声。
懒拜腰肢硬,慵趋礼乐生。业文随日遣,不是为求名。
生计甘寥落,高名愧自由。惯无身外事,不信世间愁。
好酒盈杯酌,闲诗任笔酬。凉风从入户,云水更宜秋。
拙直难和洽,从人笑掩关。不能行户外,宁解走尘间。
被酒长酣思,无愁可上颜。何言归去事,著处是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