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注解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推荐诗文

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
仲文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嵯峨。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少见南人识,识来嗟复惊。始知春有色,不信尔无情。
恐是天地媚,暂随云雨生。缘何绝尤物,更可比妍明。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燕丹义,白虹贯日,太子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昭王疑。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

玉人献宝,楚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意,而后楚王、胡亥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画,捐朋党私,挟孤独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人也。是以申徒狄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以国。此二人者,岂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说逐孔子,宋任子冉计囚墨翟。夫以孔、墨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蔡是矣。今人主诚能齐、秦明,后宋、鲁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心,而不说田常贤,封比干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商鞅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越大夫种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骄傲心,怀可报意,披心腹,见情肝胆,施德厚,终与穷达,无爱于士,则桀犬可使呔尧,客可使刺,何况因万乘权,假圣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珠,夜光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术,挟辩,怀龙逢比干意,而无根柢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迹矣。是使布衣士不得为枯木朽株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上,而不牵乎卑辞语,不夺乎众多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议,独观乎昭旷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辞,牵制,使不羁士与牛骥同,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士笼于威重权,胁于位势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穴岩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四方无事去,宸豫杪秋来。
寒光起,千山霁色开。


李贺 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