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书(节选)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则习染而不自。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犹当博学问,古人与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于天下。子曰:“十室之,必有忠信如者焉,不如之好学也。”夫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乎?


译文/注解

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
(2)觉:自觉。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
(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3)为学;做学问
(14)方:地方
(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16)犹当:还应当
(17)济:有利
(18)丘:孔子。

赏析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推荐诗文

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竞走墙前希得俊,
高悬日下表无私。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珍重刘繇因首荐,为君送和碧云诗。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卷衣悲画翟,持翣待鸣鸡。
容卫都人惨,山川驷马嘶。犹闻陇上客,相对哭征西。
涂刍去国门,秘器出东园。太守留金印,夫人罢锦轩。
旌旗转衰木,箫鼓上寒原。坟树应西靡,长思魏阙恩。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蓬转星霜改,兰陔色养违。穷泉百死别,绝域再生归。
镜数成丝发,囊收抆血衣。酬恩有何力,只弃一毛微。


一夜凝寒,忽成琼树,换却繁华。因甚春深,片红不到,绿水人家。
眼惊白昼天涯。空望断、尘香钿车。独立回风,不阑惆怅,莫是梨花。


顾炎武 简介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