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译文/注解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赏析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推荐诗文

飞雪舞稀还骤。高阁下临群岫。独立遂移时,归去黄昏前后。知否。知否。落笔骚人赋就。


醉里眉攒万国愁,杜陵聊复傲沧洲。
扶持何代无人物,鱼鸟飞觉得自由。

博爱谓仁,行谓义,由是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德有凶有吉。老子小仁义,非毁也,见者小也。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也则所谓道,道所道,非吾所谓道也。所谓德,德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也,天下公言也。老子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也,一人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间。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出者奴;入者附,出者污。噫!后欲闻仁义道德说,孰从?老者曰:“孔子,吾师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说,乐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云尔。不惟举于口,又笔书。噫!后人虽欲闻仁义道德说,孰从

甚矣,人好怪也,不求端,不讯末,惟怪欲闻。古为民者,今为民者。古教者处一,今教者处三。农家一,食粟。工家一,用器。贾家一,。奈何民不穷且盗也?

时,人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以相生相养道。为君,为师。驱虫蛇禽兽,中土。寒然后为衣,饥然后为食。木处颠,土处病也,然后为宫室。为工以赡器用,为贾以通有无,为医药以济夭死,为葬埋祭祀以长恩爱,为礼以次先后,为乐以湮郁,为政以率怠倦,为刑以锄强梗。相欺也,为、玺、斗斛、权衡以信。相夺也,为城郭甲兵以守。害至备,患生防。今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民不争。”呜呼!亦不思已矣。如古无圣人,人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所以为君;臣不行君民,则失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上,则诛。今法曰,必弃君臣,去父子,禁相生相养道,以求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亦幸出于三代后,不见黜于禹、汤、、武、周公、孔子也。亦不幸不出于三代前,不见正于禹、汤、、武、周公、孔子也。

与王,号虽殊,所以为圣一也。夏葛冬裘,渴饮饥食,事虽殊,所以为智一也。今言曰:“曷不为太古无事”?”是亦责冬裘者曰:“曷不为葛易也?”责饥食者曰:“曷不为饮易也?”传曰:“古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国;欲治国者,先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欲修身者,先正心;欲正心者,先诚意。”然则古所谓正心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外天下国家,灭天常,子焉不父父,臣焉不君君,民焉不事事。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礼则于中国则中国曰:“有君,不如诸夏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法,先王上,几何不胥也?

夫所谓先王教者,何也?博爱谓仁,行谓义。由是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谓德。:《诗》、《书》、《易》、《春秋》;法:礼、乐、刑、政;民:士、农、工、贾;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服:麻、丝;居:宫、室;食:粟米、果蔬、鱼肉。为道易明,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为己,则顺祥;以为人,则爱公;以为心,则和平;以为天下国家,无所处不当。是故生则得情,死则尽常。效焉天神假,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道也。尧以是传舜,舜以是传禹,禹以是传汤,汤以是传、武、周公,、武、周公传孔子,孔子传孟轲,轲死,不得传焉。与扬也,择焉不精,语焉不详。由周公上,上为君,故事行。由周公下,下为臣,故说长。然则如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人,火书,居。明先王道以道,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庶乎可也!”


生事同漂梗,机心在野船。
临逝水,白发未忘筌。

酒杯春醉好,飞雪晚庭闲。
同前赏,中林对远山。


谭嗣同 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