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太阴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燥湿相敌,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肺气化水,渗于膀胱,故小便清长。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闭癃,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湿为阴邪,其性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竟膝踝关节之地,承受为多。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而皮肤熏黄。湿陵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地不疼,而关窍骨节,更为剧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其水盛者,淫泆而为湿寒,而总之悉本于阳虚。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泄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湿家日晡烦疼,以土旺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旺盛也。若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黄涩,法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若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三钱栀子二钱甘草二钱,生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便黄涩,少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
湿家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序
自叙卷一·天人解
阴阳变化 五行生克 脏腑生成 气血原本 精神化生 形体结聚 五官开窍 五气分主 五味根原 五情缘起 精华滋生 糟粕传导 经脉起止 奇经部次 营气运行 卫气出入卷二·六气解
六气解 六气名目 六气从化 六气偏见 本气衰旺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气治法卷三·脉法解
脉法解 寸口脉法 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脏腑脉象 四时脉体 真藏脉义 浮沉大小 二十四脉卷四·劳伤解
劳伤解 中气 阴阳 阴虚 阳虚 阴脱 阳脱 精神 神惊 精遗 气血 气滞 气积 血瘀 血脱 衄血 吐血 便血 溺血卷五·杂病解上
杂病解 鼓胀根原 噎膈根原 反胃根原 消渴根原 颠狂根原 痰饮根原 咳嗽根原 肺痈根原卷六·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腰痛根原 奔豚根原 瘕疝根原 积聚根原 蛔虫根原 便坚根原 泄利根原 痢疾根原 淋沥根原卷七·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历节根原 痉病根原 湿病根原 黄疸根原 暍病根原 霍乱根原 痎疟根原 伤风根原 齁喘根原卷八·七窍解
七窍解 耳目根原 目病根原 耳病根原 鼻口根原 鼻病根原 口病根原 舌病 牙痛 咽喉 声音卷九·疮疡解
疮疡解 痈疽根原 瘰疬根原 癞风根原 痔漏根原卷十·妇人解
妇人解 经脉根原 杂病根原 胎妊解 产后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