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盛,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序
自叙卷一·天人解
阴阳变化 五行生克 脏腑生成 气血原本 精神化生 形体结聚 五官开窍 五气分主 五味根原 五情缘起 精华滋生 糟粕传导 经脉起止 奇经部次 营气运行 卫气出入卷二·六气解
六气解 六气名目 六气从化 六气偏见 本气衰旺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气治法卷三·脉法解
脉法解 寸口脉法 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脏腑脉象 四时脉体 真藏脉义 浮沉大小 二十四脉卷四·劳伤解
劳伤解 中气 阴阳 阴虚 阳虚 阴脱 阳脱 精神 神惊 精遗 气血 气滞 气积 血瘀 血脱 衄血 吐血 便血 溺血卷五·杂病解上
杂病解 鼓胀根原 噎膈根原 反胃根原 消渴根原 颠狂根原 痰饮根原 咳嗽根原 肺痈根原卷六·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腰痛根原 奔豚根原 瘕疝根原 积聚根原 蛔虫根原 便坚根原 泄利根原 痢疾根原 淋沥根原卷七·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历节根原 痉病根原 湿病根原 黄疸根原 暍病根原 霍乱根原 痎疟根原 伤风根原 齁喘根原卷八·七窍解
七窍解 耳目根原 目病根原 耳病根原 鼻口根原 鼻病根原 口病根原 舌病 牙痛 咽喉 声音卷九·疮疡解
疮疡解 痈疽根原 瘰疬根原 癞风根原 痔漏根原卷十·妇人解
妇人解 经脉根原 杂病根原 胎妊解 产后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