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则为君而降则为相,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足阳明化气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敛,金收而水藏之,故阳蛰于坎府。湿则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阳飞也。
火炎于上,肾水沉寒,阴凝气结,久而弥坚,历年增长,状如怀子,是谓奔豚。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悸见脐下,则根本振摇,奔豚发矣。奔豚上腾,侮土陵心,发作欲死,最为剧证。数年之后,渐而火败土崩,则人死矣。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此皆中气亏损,阴盛阳虚之病也。庸工不解,以为心血不足,乃以归脾、补心之方,清凉滋润,助阴伐阳,百不一生,最可伤也。
少阳相火,其性甚烈,而惊悸之家,则阳败而火熄,非少阳之旺也。其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乃少阳伤寒将传阳明,故以芍药、生地,泻胆胃之燥热,内伤中此证颇少也。
金鼎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阳降根深,则魂谧神安,惊悸不作矣。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当
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详具奔豚证中。
序
自叙卷一·天人解
阴阳变化 五行生克 脏腑生成 气血原本 精神化生 形体结聚 五官开窍 五气分主 五味根原 五情缘起 精华滋生 糟粕传导 经脉起止 奇经部次 营气运行 卫气出入卷二·六气解
六气解 六气名目 六气从化 六气偏见 本气衰旺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气治法卷三·脉法解
脉法解 寸口脉法 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脏腑脉象 四时脉体 真藏脉义 浮沉大小 二十四脉卷四·劳伤解
劳伤解 中气 阴阳 阴虚 阳虚 阴脱 阳脱 精神 神惊 精遗 气血 气滞 气积 血瘀 血脱 衄血 吐血 便血 溺血卷五·杂病解上
杂病解 鼓胀根原 噎膈根原 反胃根原 消渴根原 颠狂根原 痰饮根原 咳嗽根原 肺痈根原卷六·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腰痛根原 奔豚根原 瘕疝根原 积聚根原 蛔虫根原 便坚根原 泄利根原 痢疾根原 淋沥根原卷七·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历节根原 痉病根原 湿病根原 黄疸根原 暍病根原 霍乱根原 痎疟根原 伤风根原 齁喘根原卷八·七窍解
七窍解 耳目根原 目病根原 耳病根原 鼻口根原 鼻病根原 口病根原 舌病 牙痛 咽喉 声音卷九·疮疡解
疮疡解 痈疽根原 瘰疬根原 癞风根原 痔漏根原卷十·妇人解
妇人解 经脉根原 杂病根原 胎妊解 产后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