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黄帝问曰∶刺节言解惑者,尽知调诸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何以解之?岐伯对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状,不知东西南北,乍上乍下,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阴阳平复。用针如此,疾于解惑。淫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风逆,暴四肢痛,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反清取营,骨清取井、经也。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必审其气之浮沉而取之。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坠,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曰∶名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饮。身有所伤,出血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坠堕,四肢解 不收,名曰体解。取其少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一本作阳)脐下三寸关元也。

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如颜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头痛颜青者,囟会主之。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取上星,亦如上法。风眩目瞑,恶风寒,面赤肿,前顶主之。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头眩目痛,头半寒(《千金》下有痛字),玉枕主之。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颈颔 满,痛引牙齿,口噤不开,急痛不能言,曲鬓主之。头痛引颈,窍阴主之。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僻,头项摇 痛,牙车急,完骨主之。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膈俞主之,又噫嘻主之(《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噫嘻)。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口僻,颧 及龈交、下关主之。面目恶风寒, 肿臃痛,招摇视瞻,螈 口僻,巨 主之。口不能水浆, 僻,水沟主之。口僻噤,外关主之。

螈口沫出,上关主之。偏枯,四肢不用,善惊,大巨主之。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天府主之,在腋下三寸臂内动脉之中。风热善怒,中心喜悲,思慕 欷,善笑不休,劳宫主之。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 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头身风,善呕怵,寒中少气,掌中热, 急腋肿,间使主之。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手及臂挛,神门主之。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带衣,起头眩,颔痛面黑,风肩背痛不可顾,关冲主之。嗌外肿,肘臂痛,五指 ,不可屈伸,头眩,颔额颅痛,中渚主之。马刀肿 ,目痛,肩不举,心痛楮满,逆气,汗出,口噤不可开,支沟主之。大风默默不知所痛,嗜卧善惊螈 ,(《千金》云∶悲伤不乐)。天井主之。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手腕痛作手卷)。泄风,汗出至腰,阳谷主之。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风入腹中,侠脐急胸痛,胁满楮,衄不止,五指端尽痛,足不得地,涌泉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小腹热,咽干,照海主之,泻左阴跷、右少阴俞。先刺阴跷,后刺少阴,在横骨中。风逆四肢肿,复留主之。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大风,目外 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善自啮颊,偏枯,腰髀枢痛,善摇头,京骨主之。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 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痿厥风头重, 痛,枢股 外廉骨痛,螈 ,痹不仁,振寒,时有热,四肢不举,趺阳主之。腰痛,颈项痛,历节汗出而步履,寒复不仁, 中痛,飞扬主之。

目录

林序

林序

皇甫序

皇甫序

序例

序例

卷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

卷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三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

卷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卷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

卷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

卷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