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行 / 宣州清溪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译文/注解

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注释⑴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⑵诸:众多,许多。
⑶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⑷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⑸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⑹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推荐诗文

前日归时花正红,今夜宿时枝半空。
坐惜残芳君不见,风吹狼藉月明中。


竟夕凭虚槛,何当兴叹频。往来人自老,今古月常新。
风逆沈鱼唱,松疏露鹤身。无眠钟又动,几客在迷津。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皇后嫁女,天子娶妇。

李白 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