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帝御北京崇元殿,降制:“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大 赦天下。十一月九日昧爽已前,应在京及诸州诸色罪犯,及曾授伪命职掌官吏,并 见禁囚徒,已结正未结正,已发觉未发觉,罪无轻重,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应 明宗朝所行敕命法制,仰所在遵行,不得改易。其在京盐货,元是官场出籴,自今 后并不禁断,一任人户取便籴易,仍下太原府,更不得开场籴货。其曲每斤与减价 钱三十文。”以节度判官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守尚书户部侍郎、知河东军府事, 以节度掌书记桑维翰为翰林学士、守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以观察判官薛融 为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太原县令罗周岳为左谏议大夫,节度推官窦贞固为 翰林学士,军城都巡检使刘知远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客将景延广为步军都指挥使, 太原少尹李为尚书工部侍郎。
闰十一月甲子,晋安寨副招讨使杨光远等杀上将张敬达,以诸军来降。丙寅, 制以翰林学士承旨、知河东军府、户部侍郎、知制诰赵莹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监修国史。以翰林学士、权知枢密事、礼部侍郎、知制诰桑维翰为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依前知枢密院事,并赐推忠兴运致理功臣。甲 戌,车驾至昭义,受赵德钧、延寿降。是日,契丹主举酒谓帝曰:“予远来赴义, 大事已成。皇帝须赴京都,今令大详衮勒兵相送至河梁。要过河者,任意多少。予 亦且在此州,俟洛京平定,便当北辕。”执手相泣,久不能别。脱白貂裘以衣帝, 赠细马二十匹,战马一千二百匹,仍诫曰:“子子孙孙,各无相忘。”己卯,至河 阳北,节度使苌从简来降,舟楫已具。庚辰,望见洛阳烟火相次,有将校飞状请进。 辛巳,唐末帝聚其族,与亲将宋审虔等登元武楼,纵火自焚而死。至晚,车驾入洛。 唐兵解甲待罪,皆慰而舍之。帝止潜龙旧第,百官稍稍见焉。诏御史府促朝官入见, 诏文武两班臣僚应事伪廷者并释罪。是日,百辟谢恩于宫门之外。甲申,车驾入内, 御文明殿受朝贺,用唐礼乐。制:“大赦天下,应中外诸色职掌官吏内曾有受伪命 者,一切不问。伪廷贼臣张延朗、刘延皓、刘延朗等,并奸邪害物,贪猥弄权,罪 既满盈,理难容贷。除此三人已行敕命指挥外,其有宰臣马允孙、枢密使房皓、宣 徽使李专美、河府节度使韩昭允等四人,并令释放。少帝宜令中书门下追尊定谥, 择日礼葬;妃孔氏,宜行追册祔葬。应天下节度使、刺史下宾席郡职及将校等,委 中书门下各与改转官资。其北京管内盐铛户,合纳逐年盐利,昨者伪命指挥,每斗 须令人户折纳白米一斗五升,极知百姓艰苦。自今后宜令人户以元纳食盐石斗数目, 每斗依实价计定钱数,取人户便稳,折纳斛斗。其洛京管内逐年所配人户食盐,起 来年每斤特与减价钱十文。应诸道商税,仰逐处将省司合收税条例,榜于本院前。 榜内该设名目者,即得收税。”
十二月乙酉朔,幸河阳,饯送大详衮、蕃部兵士归国,诏降末帝为庶人。丁亥, 制以司空冯道守本官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以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 为滑州节度使,以河阳节度使苌从简为许州节度使,以泽州刺史刘凝为华州节度使, 以皇子重乂为河南尹。庚寅,以滑州节度判官石光赞为宗正卿。辛卯,以旧相姚顗 为刑部尚书。时自秋不雨,经冬无雪,命群官遍加祈祷。癸巳,以邠州节度使张希 崇为灵武节度使,邓州节度使皇甫遇为定州节度使。诏国朝文物制度、起居入阁, 宜依唐明宗朝事例施行。镇州衙内都虞候秘琼作乱,逐副使李彦琦,杀都指挥使胡 章。同州小校门铎杀节度使杨汉宾,烧劫州城。丙申,帝为明宗皇后曹氏薨举哀于 长春殿,辍朝三日。诏封故东丹王李赞华为燕王,遣前单州刺史李肃部署归葬本国。 以右拾遗吴涓为左补阙,充枢密院学士。己亥,以汴州节度使李周充西京留守,以 前河中节度使李从璋为邓州节度使。磁州奏,草寇攻城,三日而退。庚子,帝为皇 弟故彰圣指挥使敬殷、沂州指挥使敬德、检校太子宾客敬友举哀于长春殿。以旧相 卢文纪为吏部尚书;以皇城使周环为大将军,充三司使;以左赞善大夫马重绩为司 天监。青州奏,节度使房知温卒,诏郓州王建立以所部牙兵往青州安抚。中书门下 奏:“请以来年二月二十八日帝庆诞日为天和节。”从之。
天福二年春正月甲寅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贺,仗卫如式。乙卯,日有蚀之。是 夜,有赤白气相间,如耕垦竹林之状。自亥至丑,生北浊,过中天,明灭不定,遍 二十八宿,彻曙方散。丁巳,故皇弟敬德、敬殷并赠太傅,皇子重乂、重进、重英 并赠太保。右神武统军康思立卒,辍视朝,赠太子少师。是日,诏曰:“唐庄宗陵 名与国讳同,宜改为伊陵。应京畿及诸州县,旧有唐朝诸帝陵,并真源等县,并不 为次赤,却以畿甸紧望为定。其逐处县令,不得以陵台结衔。考满日,依出选门官 例指挥,隔任后准格例施行。其宋州、亳州节度使、刺史,落太清宫使副名额。” 庚申,以前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王松为左谏议大夫,水部郎中王易简本官知 制诰。定州奏,契丹改幽州为南京。中书奏,请立宗庙,从之。以翰林学士、工部 侍郎和凝为礼部侍郎,依前充职。诏内外文武臣僚并与加恩,皇基初造,示普恩也。 太子少保致仕华温琪卒,赠太子太保。是日,诏:“应朝臣中有藉才特除外任者, 秩满无遗阙,将来拟官之时,在外一任同在朝一任升进。其就便自求外职及不是特 达选任者,不在此限。”安州上言,节度使卢文进杀行军副使,率部下亲兵过淮。 以前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王建立为平卢军节度使,以守司空门下侍郎、 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冯道兼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天雄军节度使、兼中书令范延光 改封秦国公,加食邑实封;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西平王李从严加食邑实封。
乙丑,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吕琦为检校工部尚书、秘书监。丙寅,改中兴 殿为天福殿,门名从之。湖南节度使、楚王马希范加食邑实封,改赐功臣名号。前 昭义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高行周起复右金吾卫大将军,依前昭义军节度使。 泰宁军节度使李从温、荆南节度使南平王高从诲、归德军节度使赵在礼,并加食邑 实封,改功臣名号。以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李崧为兵部侍郎、判户部,以左谏议 大夫王松判度支。魏府范延光奏:“当管夏津镇捕贼兵士,误杀却新齐州防御使秘 琼。”初,延光将萌异志,使人潜结于琼,诺之。及是,以琼背其谋,密使精骑杀 之,由是延光反状明矣。以工部侍郎李检校右仆射,为汾州刺史,以前彰国军节 度使尹晖为左千牛卫上将军。是日,诏曰:“西天中印土摩竭陀舍卫国大菩提寺三 藏阿阇梨沙门室利缚罗,宜赐号宏梵大师。”庚午,泾州节度使李德珫、徐州节度 使安彦威、秦州节度使康福、延州节度使刘景严、襄州节度使安从进、夏州节度使 李彝殷,并加食邑实封。壬申,正卫备礼册赠故皇弟、皇子等。丙子,故契丹人皇 王归葬,辍视朝一日。改汴州雍丘县为杞县,避庙讳也。戊寅,以兵部侍郎、判户 部李崧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枢密使;以权知枢密使事、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桑维翰为枢密使。是日,诏曰:“应天开国,恭己 临人,宜覃继绝之恩,以广延洪之道。宜于唐朝宗属中取一人封公世袭,兼隋之酅 公为二王后,以后周介公备三恪,主其祭祀,及赴大朝会。”《五代会要》载原敕 云:其唐朝宗属中,旧在朝及诸道为官者,各据资历,考限满日,从品秩序迁。已 有出身,任令参选。以前镇国军节度使皇甫立为神武统军,以前宗正卿李郁为太子 宾客。庚辰,以吏部侍郎龙敏判户部。
二月丙戌,以尚食使安友规充葬明宗皇后监护使,以河阳节度使安审晖为鄜州 节度使。癸巳,诏停北京西北面计度司事。吴越国王钱元瓘加食邑实封,改赐功臣 名号。己亥,诏:“应诸道行军副使等得替后,且就私家取便安止,限一年后方得 赴阙,当便与比拟。”壬寅,诏:“应诸道马步都虞候,自今后朝廷更不差补,委 自籓方,于本州衙前大将中,慎选久历事任、晓会刑狱者充,以三年为限,仍不得 于元随职员内差补。”以左散骑常侍孔昭序为太子宾客,尚书左仆射刘昫、右仆射 卢质并加食邑实封。甲辰,以沧州留后马全节为横海军节度使,以太子宾客韩恽为 贝州刺史,左羽林统军罗周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丙午,以皇子左骁卫上将军重信 为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使,以权知河阳军州事周瑰为安州节度使。诏:“中外 臣僚,或因差使出入,并不得荐属人于籓镇,希求事任。如有犯者,并准唐长兴二 年敕条处分。”戊申,中书舍人陈乂改左散骑常侍。应在朝文武百僚及见任刺史, 先代未封赠者,与加封赠;母、妻未叙封者,并与叙封。辛亥,天和节,帝御长春 殿,召左右街僧录威仪殿内谭经,循旧式也。
三月甲寅,制北京留守、太原尹、皇子重贵封食邑三百户,刑部侍郎张鹏改兵 部侍郎。己未,御史台奏:“唐朝定令式,南衙常参文武百僚,每日朝退,于廊下 赐食,谓之常食。自唐末乱离,常食渐废,仍于入阁起居日赐食。每入阁礼毕,阁 门宣放仗,群官俱拜,谓之谢食。至伪主清泰年中,入阁礼毕,更差中使至正衙门 口宣赐食,百官立班重谢,此则交失唐朝赐食之意,于礼实为太烦。臣恐因循,渐 失根本。起今后入阁赐食,望不差中使口宣,准唐明宗朝事例处分。”从之。《五 代会要》载:其年四月,御史台奏:“文武百官,每月朔望入阁礼毕,赐廊下食。 在京时只于庙堂幕次两廊下,今在行朝,于正衙门外权为幕次,房廊隘狭,伏恐五 月一日朝会礼毕,准例赐食于幕次,难为排比。伏见唐明宗时,两省官于文明殿前 廊下赐食,今未审入阁日权于正衙门内两廊下排比赐食,为复别有处分?”敕:宜 依明宗时旧规,廊下赐食。中书奏:“准敕。故庶人三月七日以王礼葬,其妻男等 并以礼葬,请辍其日朝参一日。”从之。以宣徽南院使杨彦询为左监门卫上将军, 依前充宣徽使。兗州李从温奏,节度副使王谦构军士作乱,寻已处置。丙寅,诏: “王者省方设教,靡惮于勤劳;养士抚民,必从其宜便。顾惟凉德,肇启丕图。常 务去于烦苛,冀渐臻于富庶。念京城俶扰之后,属舟船焚爇之余,馈运顿亏,支费 殊阙。将别谋于飞挽,虑转困于生灵。以此疚心,未尝安席。今以夷门重地,梁苑 雄籓,水陆交通,舟车毕集,爰资经度,须议按巡。宁免暂劳,所期克济。取今月 二十六日巡幸汴州”云。《通鉴》:范延光聚卒缮兵,悉召巡内刺史集魏州,将作 乱。会帝谋徙都大梁,桑维翰曰:“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 用富饶。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距魏不过十驿,彼若有变,大军寻至,所谓疾雷不 及掩耳也。”丙寅,下诏,托以洛阳漕运有阙,东巡汴州。以前贝州刺史史圭为刑 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副使;前泽州刺史阎至为户部侍郎。诏:“车驾经过州府 管界,所有名山大川、帝王陵庙、名臣祠墓,去路十里者,令本州排比祗候。驾经 过日,以酒脯祭告。”左仆射刘昫等议立宗庙,以立高祖已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 伏候圣裁。御史中丞张昭远议,请依隋、唐之制,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 太祖。诏下百官定议。百官请依唐庙,追尊四庙为定。从之。甲戌,以右龙武统军 杨思权为左卫上将军。乙亥,前鄜州节度使张万进加检校太傅,前宋州节度使李从 敏加检校太尉。以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薛融为左谏议大夫,以兵部郎中段希 尧为右谏议大夫。戊寅,以户部尚书王权为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崔居俭为户部尚书, 兵部尚书李鏻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致仕裴皞为工部尚书,东上阁门使李守贞为右 龙武将军充职。庚辰,车驾离京。
四月癸未朔,至郑州。防御使白景友进牲饩器皿,帝曰:“不出民力否?”景 友曰:“臣畏陛下法,皆办于己俸。”命收之。甲申,驾入汴州。丁亥,制:“应 天福二年四月五日昧爽已前,诸道州府见禁囚徒,大辟已下,罪无轻重,并释放。 天福元年已前,诸道州府应系残欠租税,并特除免。诸道系征诸色人欠负省司钱物, 宜令自伪清泰元年终已前所欠者,据所通纳到物业外,并与除放。昨者,行至郑州 荥阳县界,路旁见有虫食及旱损桑麦处,委所司差人检覆,量与蠲免租税。河阳管 内酒户百姓,应欠天福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已前,不敷年额曲钱,并放。其诸处 应经兵火者,亦与指挥。当罪即诛,式明常典;既往可悯,宜示深仁。伪清泰中, 臣僚内有从诛戮者,并许收葬。天下百姓,有年八十已上者,与免一子差徭,仍逐 处简署上佐官。梁故滑州节度使王彦章,效命当时,致身所事,禀千年之正气,流 百代之令名,宜令超赠太师,子孙量才叙录。应诸道州府管界,有自伪命抽点乡兵 之时,多是结集劫盗,因此畏惧刑章,藏隐山谷,宜令逐处晓谕招携,各令复业。 自今年四月五日已前为非者,一切不问。如两月不归业者,复罪如初。”丁酉,宣 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使杨光远加兼侍中。己亥,陕州节度使、侍卫都虞候刘知远 加检校太保。庚子,北京、鄴都、徐兗二州并奏旱。诏:“今后立妃,及拜免三公 宰相,及命将、封亲王公主,宜令并降制命,余从令式处分。”
夏五月壬子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式。诏洛京、魏府管内所征今年夏 苗税物等,宜放五分之一,以微旱故也。丙辰,御史中丞张昭远奏:“汴州在梁室 硃氏称制之年,有京都之号,及唐庄宗平定河南,复废为宣武军。至明宗行幸之时, 掌事者因缘修葺衙城,遂挂梁室时宫殿门牌额,当时识者或窃非之。一昨车驾省方, 暂居梁苑,臣观衙城内斋阁牌额,一如明宗行幸之时,无都号而有殿名,恐非典据。 臣窃寻秦、汉已来,寰海之内,銮舆所至,多立宫名。近代隋室于扬州立江都宫, 太原立汾阳宫,岐州立仁寿宫。唐朝于太原立晋阳宫,同州立长春宫,岐州立九成 宫。宫中殿阁,皆题署牌额,以类皇居。请准故事,于汴州衙城门权挂一宫门牌额, 则其余斋阁并可取便为名。”敕:行阙宜以大宁宫为名。湖南青草庙旧封安流侯, 进封广利公;洞庭庙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旧封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 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从马希范之请也。戊午,以前成德军节度判官张彭为太府 卿。壬戌,诏在朝文武臣僚,每人各进封事一件。仍须实封通进,务裨阙政,用副 虚怀。甲子,以虞部郎中、知制诰于峤为中书舍人,以户部郎中于遘为虞部郎中、 知制诰,故太子少保致仕硃汉宾赠司空。乙丑,六宅使王继宏送义州衙前收管,前 洺州团练使高信送复州收管。二人于崇礼门内喧争,为台司所劾故也。戊辰,翰林 学士、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窦贞固改工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都官郎中、知 制诰李慎仪改中书舍人,仍赐金紫,并依旧充职。庚午,制封皇第二十一女为长安 公主,封皇第十一妹乌氏为寿安长公主,皇第十二妹史氏为永寿长公主,皇第十三 妹杜氏为乐平长公主。壬申,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傅、兼中书令、兴唐尹范延光进 封临清王,加食邑三千户;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西平王李从严进 封岐王。丙子,平卢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建立进封临淄王;昭信军节度使、侍卫 马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改宁江军节度使,典军如故。太常卿梁文矩奏定四庙谥号、庙 号、陵号,太常少卿裴垣奏定四庙皇后追尊谥号,从之。戊寅,以中书舍人、权知 贡举王延为御史中丞,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崔棁为兵部侍郎充承旨,以 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程逊为检校礼部尚书、太常卿,以检校吏部尚书、太常卿 梁文矩为吏部尚书,以御史中丞张昭远为户部侍郎,以吏部尚书卢文纪为太子少傅。 己卯,诏太社内先收掌唐朝罪人首级等,宜令骨肉或先旧僚属收葬,其丧葬仪注不 得过制。
六月壬午朔,制:“宗正卿石光赞奏:荥阳道左有万石君石奋之庙,德行懿美, 宜示封崇,用光远祖之徽猷,益茂我朝之盛典。赠奋太傅。”癸未,契丹使伊勒希 巴来聘,致马二百匹,及人参、貂鼠皮、走马、木碗等物。乙酉,翰林学士、司封 员外郎、知制诰王仁裕改都官郎中,右赞善大夫卢损改右散骑常侍,前有朝贬故也。 以秘书少监致仕刘颀为鸿胪卿致仕,前光禄少卿尹玉羽以少府监致仕。丙戌,宰臣 李崧上表让枢密使于赵莹,以莹佐命之元臣也。诏不允。以前义成军节度使李彦舜 为左武卫大将军,以左散骑常侍唐汭为检校礼部尚书、国子祭酒,以前左龙武统军 李承约为左骁卫上将军。戊子,宰臣赵莹自契丹使回。癸巳,东都奏,瀍、氵间河 溢,坏金沙滩内舍屋。幽州赵思温奏:“瀛、莫两州,元系当道,其刺史常行周、 白彦球乞发遣至臣本府。”诏遣行周等赴阙。甲午,六宅使张言自魏府回,奏范延 光叛命。滑州符彦饶飞奏,有兵士自北来,传范延光到黎阳,乞发兵屯御。宣遣客 省使李守贞往延光所问罪。寻命护圣都指挥使白奉进领骑士一千五百赴白马渡巡检。 乙未,魏府范延光男闲厩使守图送御史台。摄荆南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太保、归州 刺史王保义加检校太傅,知武泰军节度观察留后,充荆南行军司马兼沿淮巡检使。 襄州奏,江水涨一丈二尺。丁酉,遣内班史进能押信箭一对,往滑州赐符彦饶。以 前磁州刺史刘审交为魏府计度使,以东都巡检使张从宾充魏府四南面都部署;遣侍 卫使杨光远领步骑一万赴滑州。以东都副留守张延播充魏洛京都巡检使。白奉进奏: “捉得贼卒张柔,称范延光差澶州刺史冯晖充一行都部署,元从都押衙孙锐充一行 兵马都监。”帝览奏,谓侍臣曰:“朕虽寡德寡谋,自谓不居延光之下,而冯晖、 孙锐过于兒戏,朝夕就擒,安能抗拒大军为我之患乎!”天平军节度使安审琦起复 旧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和凝改端明殿学士。乙巳,范延光差牙将王知新赍表到 阙,不令朝见,收付武德司。丁未,诏侍卫使杨光远充魏府四面都部署;以张从宾 充副,兼诸军都虞候;昭义节度使高行周充魏府西面都部署。是日,张从宾亦叛, 与范延光协谋,害皇子河阳节度使重信、皇子东都留守重乂。己酉,以奉国都指挥 使侯益、护圣都指挥使杜重威领步骑五千往屯汜水关,备从宾之乱也。《通鉴》: 七月,张从宾攻汜水关,杀巡检使宋廷浩。帝戎服,严轻骑,将奔晋阳以避之,桑 维翰叩头苦谏曰:“贼锋虽盛,势不能久,请少待之,不可轻动。”帝乃止。
七月辛亥,两浙钱元瓘奏:“弟吴越士客马步诸军都指挥使、静海军节度使元 球,非时入府,欲谋为乱,腰下搜得匕首,已诛戮讫。”诏削元球在身官爵。甲寅, 奉国都指挥使马万奏,滑州节度使符彦饶作乱,屠害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寻 以所部兵擒到彦饶,差立功都虞候方太押送赴阙。寻赐死于路。是日,削夺范延光 在身官爵。以马万为滑州节度使;以昭义节度使高行周为河南尹、东都留守,充西 面行营诸军都部署;以护圣左右厢都指挥使杜重威为昭义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 使,充西面行营副部署;以奉国都指挥使侯益为河阳节度使;以右神武统军王周充 魏府行营步军都指挥使;以滑州节度使马万充魏府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以左仆射刘 昫充东都留守,兼判河南府事。杜重威等奏:“收下汜水关,破贼千人。张从宾及 其残党奔投入河。兼收到护圣指挥使曹再晟一百人骑,称背贼投来,并送赴行阙。” 升贝州为防御使额。皇子故东都留守重乂赠太傅,皇子故河阳节度使重信赠太尉。 敕:“朋助张从宾、逆人张延播、张继祚等十人,宜令收捕,亲的骨肉并处斩。”
丁卯,以唐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兼中书令、西平王李晟五代孙戢为耀州 司户参军,示劝忠之义也。壬申,帝御崇元殿,备礼册四庙,亲授宝册于使摄太尉、 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冯道,使副摄司徒、守工部尚书裴皞,赴洛京行礼。甲 戌,以宰臣赵莹判户部,以吏部侍郎判户部龙敏为东都副留守。诏洛京留司百官并 赴阙。安州军乱,指挥使王晖害节度使周瑰于理所。遣右卫上将军李金全领千骑赴 安州。
八月辛巳,以许州节度使苌从简为徐州节度使,以陕州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 虞候刘知远为许州节度使,以权北京留守、徐州节度使安彦威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河东节度使。宰臣监修国史赵莹奏:“请循近例,依唐明宗朝,凡有内廷公事及言 动之间,委端明殿学士或枢密院学士侍立冕旒,系日编录,逐季送当馆。其百司公 事,亦望逐季送当馆,旋要编修日历。”从之。丁亥,以前宋州节度使李从敏为陕 州节度使。戊子,以尚书左丞郑韬光为户部尚书致仕。改元德殿为广政殿,门名从 之。庚子,华州奏渭河泛溢,害稼。宰臣冯道加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实封;左仆射 刘昫加特进,兼盐铁转运等使。故东京留守判官李遐追赠右谏议大夫,其母田氏封 京兆郡太君,子孙量才叙录,仍加赙赠,长给遐在身禄俸,终母之世。先是,遐监 左藏库于洛阳,会张从宾叛,令强取钱帛,遐拒而不与,因而遇害,故有是命。乙 巳,诏:“天下见禁囚徒,除十恶五逆、放火劫舍、持杖杀人、合造毒药、官典犯 赃、欠负官钱外,其余不问轻重、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并从释放。应自 张从宾作乱以来,有曾被张从宾及张延播胁从染污者,及符彦饶下随身军将等,兼 安州王晖徒党,除已诛戮外,并从释放,一切不问。张继祚在丧纪之中,承逆竖之 意,显从叛乱,难贷刑章。乃眷先臣,实有遗德,遽兹乏祀,深所轸怀。其一房家 业,准法虽已藉没,所有先臣并祖父母坟庄祠堂,并可交付骨肉主张。应自梁朝、 后唐以来,前后奉使及北京沿边管界掳掠往向北人口,宜令官给钱物,差使赍持, 往彼收赎,放归本家”云。继祚,故齐王全义之子也,故有是诏。丙午,诏:“天 下刑狱系囚染疾者,宜差医工治疗,官中量给药价。事轻者仍许家人看候,合杖者 俟损日决遣。”
九月庚戌朔,以前太府卿兼通事舍人陈瓚为卫尉卿兼通事舍人。壬子,故安远 军节度使周瑰赠太傅。甲寅,皇子北京留守、知河东军府事、太原尹重贵加检校太 保,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以右龙武统军安崇阮为右卫上将军,以前保大军节度使、 检校太尉张万进为右龙卫军统军,以右领军卫上将军、权知安州军州事李金全为安 远军节度使。魏府招讨使杨光远进攻城图。戊午,以太子宾客孔昭序为工部尚书致 仕。将作少监高鸿渐上言:“伏睹近年已来,士庶之家死丧之苦。当殡葬之日,被 诸色音声伎艺人等作乐搅扰,求觅钱物,请行止绝。”从之。庚申,静江军节度使、 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马希杲加阶爵及功臣名号,以前兵部侍郎杨凝式为检校兵部尚 书、太子宾客,故右金吾卫上将军罗周敬赠太傅。乙丑,邓州节度使李从璋卒,赠 太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兴唐县为广晋县。癸酉,以左谏议大夫、判度支王松为 尚书工部侍郎。甲戌,贝、卫两州奏,河溢害稼。乙亥,以将作监王岯为太子宾客。
十月壬午,以宣徽南院使、左监门卫上将军杨彦询为邓州威胜军节度使。诏选 人试判两道。以左司郎中张彖为右谏议大夫;以刑部侍郎、盐铁转运副使史圭为 吏部侍郎;以曹州刺史宋光业为宣徽北院使;以左金吾卫大将军高汉筠为左骁卫大 将军,充内客省使;以宣徽北院使、左骁卫大将军刘处让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 徽南院使。丙戌,遣使祀五岳四渎。故天平军节度使阎宝追封太原郡王,故大同军 节度使李存璋赠太师,故瀛州刺史李嗣頵赠太尉,故相州刺史史建瑭、故代州刺史 王建及并赠太保,故幽州节度使周德威追封燕王。
十一月庚戌,赐杨光远空名官告,自司空至常侍凡四十道,将士立功者,得补 之而后奏。中书上言:“准唐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学士及皇太子诸王 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事者,并朝参讫各归所务。 自累朝以来,文武在内廷充职兼判三司,或带职额及六军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元 无正敕。准近敕,文武职事官未升朝者,按旧制并赴朔望朝参。其翰林学士、侍读、 三馆职事,望准元敕处分。其诸在内廷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时,来赴正衙,谢后 不赴常朝,大朝会不离禁廷位次。三司职官免常朝,唯赴大朝会。其京师未升朝官 员,只赴朔望朝参,带诸司职掌者不在此例。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学士、枢密院学士、 中书省知制诰外,有兼官兼职者,仍各发遣本司公事。”从之。丙辰,太子宾客王 岯卒。改洛京潜龙宅为广德宫,北京潜龙宅为兴义宫。戊午,中书奏:“准杂令, 车驾巡幸所祇承者,赐会并同京官。”从之。戊辰,镇海镇东节度使、吴越王钱元 瓘加天下兵马副元帅,封吴越国王。庚午,以右拾遗李浣充翰林学士。甲戌,命太 常卿程逊、兵部员外郎韦棁充吴越国王加恩使。丙子,以户部侍郎张昭远守本官, 充翰林学士,仍知制诰。丁丑,湖南马希范贡宝装龙凤器用、结银花果子等物。帝 览之,谓侍臣曰:“奇巧荡心,斯何用耳!但以来远之道,不欲阻其意。”闻者服 之。壬午,安州李金全上言:“奉诏抽臣元随左都押衙胡汉筠,其人染重病,候损 日赴阙。”汉筠本滑吏也,从金全历数镇,而滥声喧闻。帝知之,欲授以他职,免 陷功臣。汉筠惧其罪,遂托疾。由是劝金全贰于朝廷,自此始也。
十二月,以监察御史徐台符为尚书膳部员外郎、知制诰,以右补阙史官修撰吴 承范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左谏议大夫薛融改中书舍人,辞而不拜。尚书水 部郎中、知制诰王易简改中书舍人,故陇西郡王李嗣昭追封韩王,故横海军节度使 安审通赠太师。辛丑,湖南节度使、兼中书令、楚王马希范加食邑实封,改赐扶天 佐运同德致理功臣。甲辰,车驾幸相国寺祈雪。
后梁
太祖纪一 太祖纪二 太祖纪三 太祖纪四 太祖纪五 太祖纪六 太祖纪七 末帝纪上 末帝纪中 末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列传十四后唐
皇纪上 皇纪下 庄宗纪一 庄宗纪二 庄宗纪三 庄宗纪四 庄宗纪五 庄宗纪六 庄宗纪七 庄宗纪八 明宗纪一 明宗纪二 明宗纪三 明宗纪四 明宗纪五 明宗纪六 明宗纪七 明宗纪八 明宗纪九 明宗纪十 闵帝纪 末帝纪上 末帝纪中 末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列传十四 列传十五 列传十六 列传十七 列传十八 列传十九 列传二十 列传二十一 列传二十二 列传二十三 列传二十四 列传二十五 列传二十六后晋
高祖纪一 高祖纪二 高祖纪三 高祖纪四 高祖纪五 高祖纪六 少帝纪一 少帝纪二 少帝纪三 少帝纪四 少帝纪五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后汉
高祖纪上 高祖纪下 隐帝纪上 隐帝纪中 隐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后周
太祖纪一 太祖纪二 太祖纪三 太祖纪四 世宗纪一 世宗纪二 世宗纪三 世宗纪四 世宗纪五 世宗纪六 恭帝纪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其它
世袭列传一 世袭列传二 僭伪列传一 僭伪列传二 僭伪列传三 外国列传一 外国列传二 志一 志二 志三 志四 志五 志六 志七 志八 志九 志十 志十一 志十二 进旧五代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