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 - 列传八

张文蔚,字右华,河间人也。父裼,唐僖宗朝,累为显官。文蔚幼砺文行,求 知取友,蔼然有佳士之称。唐乾符初,登进士第,时丞相裴坦兼判盐铁,解褐署巡 官。未几,以畿尉直馆。丁家艰,以孝闻。中和岁,僖宗在蜀,大寇未灭,急于军 费,移盐铁于扬州,命李都就判之,奏为转运巡官。驾还长安,除监察御史,迁左 补阙侍御史、起居舍人、司勋吏部员外郎,拜司勋郎中、知制诰,岁满授中书舍人。 丁母忧,退居东畿,哀毁过礼。服阕,复拜中书舍人,俄召入翰林,为承旨学士。 属昭宗初还京阙,皇纲浸微,文蔚所发诏令,靡失厥中,论者多之。转户部侍郎, 仍依前充职,寻出为礼部侍郎。天祐元年夏,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时 柳璨在相位,擅权纵暴,倾陷贤俊,宰相裴枢等五家及三省而下三十余人,咸抱冤 就死;缙绅以目,不敢窃语其是非,余怒所注,亦不啻十许辈。文蔚殚其力解之, 乃止,士人赖焉。璨败死,文蔚兼度支盐铁使。天祐四年,天子以土运将革,天命 有归,四月,命文蔚与杨涉等总率百僚,奉禅位诏至大梁。太祖受命,文蔚等不易 其位。开平二年春,暴卒于位,诏赠右仆射。

文蔚沈邃重厚,有大臣之风,居家孝且悌,虽位至清显,与仲季相杂,在太夫 人膝下,一不异布素。弟济美,早得心恙,《北梦琐言》云:张裼尚书有五子:文 蔚、彝宪、济美、仁龟,皆有名第,至宰辅丞郎。内一子,忘其名,少年闻壁鱼食 神仙字,身有五色,吞之可得仙,因欲试之,遂致心疾。文蔚抚视殆三十年,士君 子称之。

子铸,周显德中,位至秘书监。

薛贻矩,字熙用,河东闻喜人。祖存,父廷望,咸有令名。贻矩风仪秀耸,其 与游者皆一时英妙,藉甚于文场间。唐乾符中,登进士第,历度支巡官、集贤校理、 拾遗、殿中、起居舍人,召拜翰林学士,加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转司勋郎中,其 职如故。乾宁中,天子幸石门,贻矩以私属相失,不及于行在,罢之。旋除中书舍 人,再践内署。历户部兵部侍郎、学士承旨。及昭宗自凤翔还京,大翦阉寺,贻矩 尚为韩全诲等作画赞,悉记于内侍省屋壁间,坐是谪官。天祐初,除吏部侍郎,不 至。太祖素重之,尝言之于朝,即日拜吏部尚书,俄迁御史大夫。四年春,唐帝命 贻矩持诏赴大梁,议禅代之事。贻矩至,盛称太祖功德,请就北面之礼,太祖虽谦 抑不纳,待之甚厚。受禅之岁夏五月,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明年夏, 进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判度支,又迁宏文馆大学士,充盐铁转运使,累官自仆 射至守司空。在任绵五载,然亦无显赫事迹可纪。扈从贝州还,染时疠,旬日卒于 东京。诏赠侍中。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 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 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 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 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 时年十三。然而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 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以 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 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 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 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策奉其 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 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 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 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 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词制歌诗二十卷、笺表三 十卷,存于其家。

杜晓,字明远,京兆杜陵人。祖审权,仕唐,位至宰相。父让能,官至守太尉、 平章事。乾宁中,邠、凤二镇举兵犯王畿,让能被其诬陷,天子不得已,赐死于临 皋驿。晓居丧柴立,几至灭性。忧满,服幅巾七升,沈迹自废者将十余载。光化中, 宰相崔允判盐铁,奏为巡官兼校书郎,寻除畿尉,直宏文馆,皆不起。及昭宗东迁, 宰相崔远判户部,又奏为巡官兼殿中丞。或语之曰:“嵇中散死,子绍埋没不自显, 山涛以物理勉之,乃仕。吾子忍令杜氏岁时以铺席祭其先人,同匹庶乎!”晓乃就 官。未几,拜左拾遗,寻召为翰林学士,转膳部员外郎,依前充职。及崔远得罪, 出守本官,居数月,以本官知制诰,俄又召为学士,迁郎中充职。太祖受禅,拜中 书舍人,职如故。开平三年,转工部侍郎,充承旨。明年秋,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仍判户部。庶人友珪篡位,迁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依前判户部。及 袁象先之讨友珪,禁兵大纵,晓中重创而卒。末帝即位,诏赠右仆射。

晓博瞻有词藻,时论称之。兄光乂,《新唐书》表:光乂,字启之。有心疹, 厥疾每作,或溢喙纵诟,或挥梃追扑,晓事之愈恭,未尝一日少怠。居两制之重, 祖述前载,甚得王言之体。《北梦琐言》云:晓貌如削玉,有制诰之才。及典秩尚 书,志气甚远,一旦非分而殁,咸冤惜焉。岂三世为相,道忌太盛欤!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唐神龙中平阳王晖之后也。曾祖琬,绥州刺史。 祖忻,同州掾。父衮,集州刺史。翔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乾符中,举进 士不第。及黄巢陷长安,乃东出关。时太祖初镇大梁,有观察支使王发者,翔里人 也,翔往依焉,发以故人遇之,然无由荐达。翔久之计窘,乃与人为笺刺,往往有 警句,传于军中。太祖比不知书,章檄喜浅近语,闻翔所作,爱之,谓发曰:“知 公乡人有才,可与俱来。”及见,应对称旨,即补右职,每令从军。翔不喜武职, 求补文吏,即署馆驿巡官,俾专掌檄奏。太祖与蔡贼相拒累岁,城门之外,战声相 闻,机略之间,翔颇预之。太祖大悦,恨得翔之晚,故军谋政术,一以谘之。蔡贼 平,奏授太子中允,赐绯。从平兗、郓,改检校水部郎中。太祖兼镇淮南,授扬府 左司马,赐金紫。乾宁中,改光禄少卿充职。天复中,授检校礼部尚书,遥领苏州 刺史。昭宗自岐下还长安,御延喜楼,召翔与李振登楼劳问,翔授检校右仆射、太 府卿,赐号迎銮协赞功臣。

太祖受禅,自宣武军掌书记、前太府卿,授检校司空,依前太府卿勾当宣徽院 事。寻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知院事。开平三年夏四月,太祖以邠、岐侵扰,遣 刘知俊西讨鄜、延,深忧不济,因宴顾翔,以问西事。翔剖析山川郡邑虚实,军粮 多少,悉以条奏,如素讲习,左右莫不惊异,太祖叹赏久之。乾化元年,进位光禄 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知崇政院事、平阳郡侯。前朝因金峦坡以为门 名,与翰林院相接,故得为学士者称“金峦”以美之,今殿名“金銮”,从嘉名也。 置大学士,始以翔为之。《五代会要》云:以“金銮”为名,非典也。大学士与三 馆大学士同。翔自释褐东下,遭遇霸王,怀抱深沉,有经济之略,起中和岁,至鼎 革大运,其间三十余年,扈从征伐,出入帷幄,庶务丛委,恆达旦不寝,惟在马上 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赞,亦未尝显谏,上俯仰顾步间微示持疑尔,而太祖意已察, 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迹,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渐,召至御床前受顾托之命,且深以 并寇为恨,翔鸣咽不忍,受命而退。庶人友珪之篡位也,以天下之望,命翔为宰相。 友珪以翔先朝旧臣,有所畏忌,翔亦多称病,不综政事。

末帝即位,赵、张之族皆处权要,翔愈不得志。及刘鄩失河朔,安彦之丧杨刘, 翔奏曰:“国家连年遣将出征,封疆日削,不独兵骄将怯,亦制置未得其术。陛下 处深宫之中,与之计事者皆左右近习,岂能量敌之胜负哉!先皇时,河朔半在,亲 御虎臣骁将,犹不得志于敌人。今寇马已至郓州,陛下不留圣念,臣所未喻一也。 臣闻李亚子自墨缞统众,于今十年,每攻城临阵,无不亲当矢石,昨闻攻杨刘,率 先负薪渡水,一鼓登城。陛下儒雅守文,未尝如此,俾贺瑰辈与之较力,而望攘逐 寇戎,臣所未喻二也。陛下所宜询于黎老,别运沉谋,不然,则忧未艾也。臣虽驽 怯,受国恩深,陛下必若乏材,乞于边陲效试。”末帝虽知其恳恻,竟以赵、张辈 言翔怨望,不之听。及王彦章败于中都,晋人长驱而南,末帝急召翔,谓之曰: “朕居常忽卿所奏,果至今日。事急矣,勿以为怼,且使朕安归?”翔泣奏曰: “臣受国恩,仅将三纪,从微至著,皆先朝所遇,虽名宰相,实硃氏老奴耳。事陛 下如郎君,以臣愚诚,敢有所隐!陛下初任段凝为将,臣已极言,小人朋附,致有 今日。晋军即至,段凝限水。欲请陛下出居避敌,陛下必不听从;欲请陛下出奇应 敌,陛下必不果决。纵良、平复生,难以转祸为福,请先死,不忍见宗庙陨坠。” 言讫,君臣相向恸哭。

及晋主陷都城,有诏赦梁氏臣僚,李振谓翔曰:“有制洗涤,将朝新君。”翔 曰:“新君若问,其将何辞以对!”是夜,翔在高头里第,宿于车坊。欲曙,左右 报曰:“崇政李太保已入朝。”翔返室叹曰:“李振谬为丈夫耳!硃氏与晋仇雠, 我等始同谋画,致君无状,今少主伏剑于国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 乃自经而卒。数日,并其族被诛。

初,贞明中,史臣李琪、张衮、郄殷象、冯锡嘉奉诏修撰《太祖实录》三十卷, 叙述非工,事多漏略。复诏翔补缉其阙,翔乃别纂成三十卷,目之曰《大梁编遗录》, 与《实录》偕行。

翔妻刘氏,父为蓝田令。广明之乱,刘为巢将尚让所得,巢败,让携刘降于时 溥,及让诛,时溥纳刘于妓室。太祖平徐,得刘氏嬖之,属翔丧妻,因以刘氏赐之。 及翔渐贵,刘犹出入太祖卧内,翔情礼稍薄,刘于曲室让翔曰:“卿鄙余曾失身于 贼耶,以成败言之,尚让巢之宰辅,时溥国之忠臣,论卿门第,辱我何甚,请从此 辞!”翔谢而止之。刘恃太祖之势,案:下有缺文。太祖四镇时,刘已得“国夫人” 之号。车服骄侈,婢媵皆珥珠翠,其下别置爪牙典谒,书币聘使,交结籓镇,近代 妇人之盛,无出其右,权贵皆相附丽,宠信言事,不下于翔。当时贵达之家,从而 效之,败俗之甚也。《五代史补》:敬翔应《三传》,数举不第,发愤投太祖,愿 备行阵。太祖问曰:“足下通《春秋》久矣,今吾主盟,其为战欲效春秋时可乎?” 翔曰:“不可。夫礼乐犹不相沿袭,况兵者诡道,宜其变化无穷。若复如春秋时, 则所谓务虚名而丧其实效,大王之事去矣。”太祖大悦,以为知兵,遽延之幕府, 委以军事,竟至作相。

李振,字兴绪,唐潞州节度使抱真之曾孙也。祖、父,皆至郡守。振仕唐,自 金吾将军改台州刺史。会盗据浙东,不克之任,因西归过汴,以策略干太祖,太祖 奇之,辟为从事。太祖兼领郓州,署天平军节度副使。湖南马殷为朗州雷满所逼, 振奉命驰往和解,殷、满皆禀命。

光启三年十一月,太祖遣振入奏于长安,舍于州邸,邸吏程岩白振曰:“刘中 尉命其侄希贞来计大事,欲上谒,愿许之。”既至,岩乃先启曰:“主上严急,内 官忧恐,左中尉欲行废黜之事,岩等协力以定中外,敢以事告。”振顾希贞曰: “百岁奴事三岁主,乱国不义,废君不祥,非敢闻也。况梁王以百万之师,匡辅天 子,礼乐尊戴,犹恐不及,幸熟计之。”希贞大沮而去。及振复命,刘季述等果作 乱,程岩率诸道邸吏牵帝下殿,以立幼主,奉昭宗为太上皇。振至陕,陕已贺矣。 护军韩彝范言其事,振曰:“懿皇初升遐,韩中尉杀长立幼,以利其权,遂乱天下, 今将军复欲尔耶!”彝范即文约孙也,由是不敢言。

振东归,太祖方在邢、洺,遽还于汴,大计未决,季述遣养子希度以唐之社稷 欲输于太祖,又遣供奉官李奉本、副介支彦勋诈赍上皇诰谕至,皆季述党也。太祖 未及迎命,振又言曰:“夫竖貂、伊戾之乱,所以资霸者之事也。今阉竖幽辱天子, 不能讨,无以令诸侯。”时监军使刘重楚,季述兄也,旧相张浚,寓于河南缑氏, 亦来谓太祖曰:“同中官则事易济,且得所欲。”惟振坚执不改,独曰:“行正道 则大勋可立。”太祖英悟,忽厉色曰:“张公劝我同敕使,欲倾附自求宰相耶!” 乃定策絷伪使李奉本、支彦勋与希度等,即日请振将命于京师,与宰相谋返正。未 几,刘季述伏诛,昭宗复帝位,太祖闻之喜,召振,执其手谓之曰:“卿所谋是吾 本志,穹苍其知之矣!”自是益重之。

天祐二年春正月,太祖召振,谓曰:“王师范来降,易岁尚处故籓,今将奏请 徙授方面,其为我驰骑,以兹意达之。”振至青州,师范即日出公府,以节度、观 察二印及文簿管钥授于振。师范虽已受代,而疑挠特甚,屡挥泣求贷其族,振因以 切理谕之曰:“公不念张绣事耶!汉末,绣屡与曹公立敌,岂德之耶,及袁绍遣使 招绣,贾诩曰:‘袁家父子自不相容,何能主天下英士,曹公挟天子令诸侯,其志 大,不以私仇为意,不宜疑之。’今梁王亦岂以私怨害忠贤耶!”师范洒然大悟, 翼日,以其族迁。太祖乃表振为青州留后,未几,征还。

唐自昭宗迁都之后,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备员而已。振皆颐指气使,旁若无 人,朋附者非次奖升,私晋者沈弃。振每自汴入洛,朝中必有贬窜,故唐朝人士目 为“鸱鸮”。天祐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谮杀大臣裴枢、陆扆等七人于滑州白 马驿。时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太祖曰:“此 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太祖笑而从之。洎太祖受禅,自宣义军节 度副使、检校司徒授殿中监,累迁户部尚书。庶人友珪篡立,代敬翔为崇政院使。 末帝即位,赵、张二族用事,遂为所间,谋猷献替,多不见从,振每称疾避事。龙 德末,闲居私第将期矣,晋主入汴,振谒见首罪,郭崇韬指振谓人曰:“人言李振 乃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耳!”会段凝等疏梁氏权要之臣,振与敬翔等同日 族诛。

史臣曰:文蔚、贻矩,皆唐朝之旧臣,遇梁室之强禅,奉君命以来使,狎神器 以授之,逢时若斯,亦为臣者之不幸也。抑不为其相,不亦善乎!杜晓著文雅之称, 张策有冲淡之量,咸登台席,无忝士林。敬翔、李振,始辅霸图,终成帝业。及国 之亡也,一则殒命以明节,一则视息以偷生,以此较之,翔为优矣。振始有浊流之 言,终取赤族之祸,报应之事,固以昭然。

目录

后梁

太祖纪一 太祖纪二 太祖纪三 太祖纪四 太祖纪五 太祖纪六 太祖纪七 末帝纪上 末帝纪中 末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列传十四

后唐

皇纪上 皇纪下 庄宗纪一 庄宗纪二 庄宗纪三 庄宗纪四 庄宗纪五 庄宗纪六 庄宗纪七 庄宗纪八 明宗纪一 明宗纪二 明宗纪三 明宗纪四 明宗纪五 明宗纪六 明宗纪七 明宗纪八 明宗纪九 明宗纪十 闵帝纪 末帝纪上 末帝纪中 末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列传十四 列传十五 列传十六 列传十七 列传十八 列传十九 列传二十 列传二十一 列传二十二 列传二十三 列传二十四 列传二十五 列传二十六

后晋

高祖纪一 高祖纪二 高祖纪三 高祖纪四 高祖纪五 高祖纪六 少帝纪一 少帝纪二 少帝纪三 少帝纪四 少帝纪五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后汉

高祖纪上 高祖纪下 隐帝纪上 隐帝纪中 隐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后周

太祖纪一 太祖纪二 太祖纪三 太祖纪四 世宗纪一 世宗纪二 世宗纪三 世宗纪四 世宗纪五 世宗纪六 恭帝纪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其它

世袭列传一 世袭列传二 僭伪列传一 僭伪列传二 僭伪列传三 外国列传一 外国列传二 志一 志二 志三 志四 志五 志六 志七 志八 志九 志十 志十一 志十二 进旧五代史表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