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注解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推荐诗文

老后人间无处去。多谢碧桃留我住。红尘回步旧烟霞,清境开扉新院宇。
隐几日长香一缕。风散飞花红不聚。眼前寻见自家春,罢问玉霄云海路。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乡名里号一朝新,乃觉台恩重万钧。建水闽山无故事,
长卿严助是前身。清泉引入旁添润,嘉树移来别带春。
莫凭栏干剩留驻,内庭虚位待才臣。
虽言闽越系生贤,谁是还家宠自天。山简槐兼诸郡命,
郑玄惭秉六经权。鸟行去没孤烟树,渔唱还从碧岛川。
休说迟回未能去,夜来新梦禁中泉。
君王面赐紫还乡,金紫中推是甲裳。华构便将垂美号,
故山重更发清光。水澄此日兰宫镜,树忆当年柏署霜。
珍重朱栏兼翠拱,来来皆自读书堂。


一尊相遇春风里。诗好似君人有几。吴姬十五语如弦,能唱当时楼下水。
良辰易去如弹指。金盏十分须尽意。明朝三丈日高时,共拚醉头扶不起。


白居易 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文标签
数据加载中……
作者推荐
数据加载中……
典籍
数据加载中……
友情链接
数据加载中……

我要出现在这里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