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贼寇安庆,我兵败走,诸将死事者,程龙陈、于王以外不一:如把总詹鹏冲锋陷阵,闻兵溃以首蠲石而死;把总王希韩,素廉勇得众,及力尽,犹率部下拔营血战而死;把总王猷力能扛鼎,杀贼数多为贼众合围生擒,脔分其肉而死;守备王宏猷势窘被执,贼喜其技勇将留之,宏猷不屈,大骂,至于锯齿断足犹不绝声而死;守备莫显骅,新得武科,不愿会试,自请讨贼,陷阵而死;把总唐世龙,因事已去,不肯独归离险,鏖战马蹶,被砍而死;千总王定远,经革戍皖,累报获功,而一目不视,虚掷前劳以死;千总周嘉,方一月新婚,慷慨请缨,力战阵亡。而少妇王氏,善哭其夫,卒绝粒投缳以死。其他若张全斌、俞文夔、顾应宗、蒋达潘象谦、季靖,俱先后同事死。
流寇发难以来,武臣逃遁者固多而死事者亦不少。然其名或着或不著者,士固有幸有不幸也。
贼陷六合
六合虽斗大邑,乃金陵门户也。素无城,崇祯九年巡抚张国维以流寇孔棘,使邑令郑同元筑城。同元以财力不逮,止建土城一座。明年丁丑,国维出巡,见而责之,发金办造砖城,尚未兴役,而贼已至矣。初贼陷庐、凤等处,虽窟居英霍,睥睨六合已久。同元本浙人,素无干略,谓贼尚在数百里外,不设备。游击常某,蜀人,武艺超轶,镇守本邑,然麾下仅七百人耳。时有永生洲兵,与之不协,终日相讧,同元不为解纷,国维闻之,贼未至数日,以令箭提永生洲兵,故其守志益懈。浙江御史某,将北上,以滁州贼阻,还与同元言贼势甚炽,宜备之。同元犹大言,敝邑兵多、将勇,何忧贼乎?御史走间道由扬州去。及风鹤益甚,同元犹出谕张大将士之盛,令百姓勿动。然亦疑信相半,侦骑四出,查无踪迹。至七月十七日,诸商微闻贼信急,密备糇粮,篝灯不寐,夜半探望见将士率兵林立,啧啧偶语,忽睹诸商民,呼而问故。众合曰:闻流贼将至耳。一把总慰之云,此讹言也。且有我兵在,若等归寝勿忧。然识者终不之信,假寐以俟。十八日黎明,忽炮声连震,众大惊,贼骑由西门突至。时永生洲兵,以张抚、曾提,俱无战志,此将冶甫桥焚所阻贼不过河而已。独常游击率众数百往御,中道遁走已半,甫及西门,而贼之骁骑已至。常严阵拒之,贼不得入。忽大声曰:从东门去罢。常闻之,令后队分兵往守。贼见阵动,前锋十七骑,突前,后兵先溃,常知势不可支,遂大呼曰:保不得矣,百姓速走。予保南门耳。且战且却,贼骑稍西,民得奔趋桥南。及常退至浮桥,贼亦随至。兵悉南渡,常独殿后,从者仅五人而已。贼直逼桥次,常右手提鞭御贼,左手拔桥,一骁骑驰至,持刀砍常。常急避马下,举鞭扑杀之。群贼大至,拥马堕河,飞矢如猬,常挥鞭厥声铮铮然,纷纷雨下。盖龙津浮桥延袤十余丈,用板平铺,而属以铁索者。时桥板虽拔断,铁索犹系,常以佩刀截之,贼乃不得渡。然倏忽间一矢中股,又一矢洞项矣。浮桥既断,兵与贼距河相詈,遥望骁贼立马上疾驰,虽楼垣高峻,一跃辄登,入内恣掠,有服红袍者坐与中,役贫民运取百物,见富室则取人油浸帚,爇而烛之,遇有藏金,则火辄灭。又以水沃寝室,速燥者,其下有金,以土浮耳。其取无遗策。如此凡掠二日而去。先是,贼去六合甚远,侦骑不遇而返,皆云无贼。及是充斥于道,不知者犹启户问贼所在,被杀甚众。盖贼杀人,以豆实其腹,与马食之,马大肥捷,一昼夜行三百里,如欲破远城,则近城过而不攻,及远城既破,始旋兵以取近城。盖远者谓近贼之城尚未报破,必不越之而来,往往不为备。近者又谓贼众已过,可不严守,所以贼每乘人不意,而两取之,计亦狡矣。当时非常之力战不独居桥北者尽罹锋镝,即走桥南者亦必供贼之蹂躏矣。常亦大有造于棠邑也哉!厥后行至芜湖,箭疮迸发而死。惜夫!郑同元闻贼至,箭衣小帽从役五人骑而逸去。后以失地事诿罪于永生杀之。同元止罢官而已。先叔君衡公时在六合,亲遇其难,述此。
六合为应天属邑,使当事者知贼势日盛,豫筑坚城,以二千人守之,亦不致于败,乃既无城矣,复不多驻兵徒,以数百人当十倍之贼,是明以人民委贼也。至愚劣之同元,贼未至,则不思筑城,及和两军,贼既至则微服先去,乃犹诿罪逃死,朝廷之三尺安在。然贼陷六合,他书俱不之载,意留都大臣以贼犯畿邑,不便于己,或未尝实以上闻也。予思天下以贼情蒙蔽者多矣,可谓三叹(六月十八笔)。
六合既陷,被杀颇多,道上白昼鬼号,众惧,厉声震喝,终不止。惟大呼曰:流贼至矣,辄无声。又小儿夜啼,父母惧之曰:勿啼,流贼来矣。儿亦止。然则流寇之祸,不独人畏之,鬼亦畏之。不独老者、壮者畏之,即小儿亦畏之矣。亦异也。此二事,皆自六合而来述之。
志异
丁丑闰四月初十戊申,山西汾州府武乡、沁源二县,大雨雹,大者如象,次如牛,是年大旱。
七月,贼破六合,八月后每日日落时,红光从东南脚下,映照半天如火,对照人面尽赤,约三月余。时省臣引京房传,谓之日空,应兵起。齐鲁吴越占候家,谓之血霞,则大旱、大兵之明征也。
是岁,浦口西北山中有人头鸟万余,皆在伏龙山一带,身足如鹤,头缩而不伸,胸前有元文一道如人面。
卷一
建州之始 萧子玉伪称都督 抚顺城陷 清河城陷 刘、杜二将军败绩 杨镐逮治 熊廷弼经略辽阳 纪异 光宗贞皇帝 附前梃击青宫一案 红丸一案 熹宗登极 顾慥论辽事 河清 杨嗣昌奏岁饥 熊廷弼回籍卷二
沈阳陷 辽阳陷 袁应泰传 张铨殉节 何廷魁投井 崔儒秀自缢 广宁溃 高邦佐自缢 罗一贵自刎 五监军 附记 熊廷弼传 毛文龙入皮岛 袁崇焕守宁远 毛文龙安州之战 赵率教守锦州 魏忠贤浊乱朝政 杨涟 移宫一案 周顺昌 附魏大中 补前许显纯勘汪文言罗 左光斗 高攀龙 李应升 缪昌期 周宗建 客、魏毒害诸妃 魏忠贤怒张后 异人歌 辛酉七年纪异 丙寅五月初六纪异(北 传国玺出 大清朝改元卷三
信王登极 客氏出宫 陆万龄下狱 崔呈秀回籍 钱元悫参魏忠贤 钱嘉征参忠贤十大罪 魏忠贤谪凤阳 魏忠贤自缢 张瑞图回籍卷四
思宗烈皇帝 倪元璐论东林 瞿式耜六不平 韩一良论贿赂 刘宗周论近功小利 温体仁参钱谦益 袁崇焕陛见 毛文龙鸭绿江之捷 大清收诸部落卷五
刘懋请裁驿递 毛羽健论卫军官兵及屯 张延登请申海禁 南居益请发军饷 无锡灾荒疏略 马懋才备陈大饥 桂王寝殿坍塌 倪元璐疏三案 钦定逆案 乔应甲酿祸 刘应遇败贼 混天王扰延川等县 吴焕奏秦寇 李自成起 袁崇焕谋杀毛文龙 钟万里解梦 逮袁崇焕 满桂战死 刘之纶死节 党还醇良乡殉难 商敬石善射 左应选固守昌黎、何大 志异卷六
志异 陕盗王子顺苗美 秦寇入山西卷七
黄道周疏 吴执御论周延儒 张彝宪总理钱粮 吴牲赈抚 杨鹤受降 贼分三十六营 洪承畴巡抚延绥 山西窦庄 洪承畴擒赵四儿 赵大允斩妇人首 谭雄陷安塞 混天猴陷甘泉 张献忠起 大清兵入塞 志异 张真人请雪卷八
元旦异雪 贼流秦、晋 洪、曹破贼 西澳之捷 马鸣世论三秦 高迎祥诸贼 高宏图削籍 周镳谕用内臣 皇子生 孔有德陷登州 贼首名号 百官进马 志异卷九
周延儒罢相 知推官员 内官监纪 山西贼 河南诸贼 贼犯湖广 邓祖禹骂贼 附记 陈奇瑜威着关陕 志异卷十
志异 袁继咸论拜内官 信口内臣 论罢监视太监 倪元璐请彻监军 陈子壮与温体仁有隙 陈奇瑜总督五省 李自成降叛不常 高杰降贺人龙 庞瑜死节(附王瑞冕) 戴君恩诱斩王刚等 贼陷陈州等处 卢象升剿楚贼 刘楚垣守荆门 曹文衡守唐县 龚元祥霍山骂贼 熊文灿戴罪 童谣 志异2 大清兵入塞卷十一
劾温体仁 罢文震孟 宗秩改授 各举所知 邹维琏告归 董其昌致仕 曹文诏自刎 河南寇流充斥 方震孺守寿州 吴大朴守庐州(附野编 贼陷巢县(亲见者述) 章可试守舒城 贼袭庐江 贼陷无为州(此兼野史 包文达宿松死节 石电战死 黎宏业和州自缢 李继樾守江浦 郑芝龙击刘香老 郑芝龙小传 孝子冯时化 旌贞女郑氏 志异卷十二
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 童生瞿昌献白兔 成德下狱 谪金光宸 大清兵入塞 鹿善继定兴被杀 叙守京功 常自裕论流寇 熊文灿代卢象升 张献忠陷应城卷十三
体仁拟旨逮钱、瞿 杨嗣昌建议均输 胡光翰战死 诸将死难卷十四
元帝降乩 陕贼剿降略尽 卢象升战死 邓谦磔死卷十五
内臣 郑鄤本末 郝敬卒 张献忠复叛卷十六
赈民 李自成败而复振 张献忠围桐城 杨卓然议抚卷十七
薛国观赐死 钱祚征骂贼 左良玉屠临颍 张献忠陷泌城等处卷十八
降座揖相 蒋德璟入相 定王仿书 李自成决河灌汴梁 张氏商邱自焚 张献忠陷舒城 洪承畴降大清 造船航海卷十九
元旦失朝 周延儒续记 审吴昌时 李自成陷承天府 左良玉避自成 郧阳古剑 李自成入潼关 黄絅一门尽节 张献忠陷黄州 张献忠屠武昌 张献忠大败 赵某归献忠 袁州兵荒 王汉战死卷二十
元旦文武乱朝班 何腾蛟 东阳许都 蔡懋德太原死节 贼陷真定 初三辛卯李建泰请南迁 卫景瑗传 初十征戚珰助饷 十七贼围京 李自成入北京内城 刘青田绘图 二十四日壬子 奸淫 初四辛酉 二十五壬午 吴三桂请兵始末 附记 野史卷二十一
殉难文臣 李邦华 凌义渠 王家彦 马世奇 刘理顺 周凤翔 吴甘来 赠公一律 许直 金铉 李国祯 殉难臣民 王百户 刘会昌 计翼明 摇烈孝卷二十二
诛戮诸臣 方岳贡 吴邦臣 幸免诸臣 从逆诸臣 杨汝成 赵玉森 魏学濂 吴尔埙 张家玉 孙襄 耿章官 御史 行人司 从贼入都诸逆臣卷二十三
补遗 宋献策及群贼归自成 程源疏略 李建泰出师 李自成入京城 宋献策与李岩议明朝取 总论流寇乱天下卷二十四
五朝大事总论 门户大略 门户大略2 流寇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