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 鼻病第二

(论一首,方五十五首,灸法六首)

治鼻塞,脑冷,清涕出方。

通草 辛夷(各半两) 细辛 甘遂(一作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细辛 蜀椒 干姜 川芎 吴茱萸 附子(各十八铢) 桂心(一两) 皂荚屑(半两)

猪膏(一升)

上九味 咀,以绵裹,苦酒渍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滓,绵裹纳鼻孔中,并摩鼻上。涕出不止,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

治鼻塞窒香膏方。

白芷 川芎 通草(各十八铢) 当归 细辛 莽草(《短剧》并《翼》作薰草) 辛夷(各三十铢)

上七味 咀,以苦酒渍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绵沾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三(《短剧》加桂心十八铢)。

治鼻不利香膏方。

当归 薰草(《古今录验》用木香) 通草 细辛 蕤仁(各十八铢) 川芎 白芷(各半两) 羊髓(四两猪脂亦得)

上八味 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纳鼻中,日二。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

治鼻窒,气息不通方。

小蓟一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又方 瓜蒂末少许吹鼻中,亦可绵裹塞鼻中。

又方 槐叶(五升) 葱白(切一升) 豉(一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当道车辗过蒺藜一把,捣,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卧,使人满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过,再度大嚏,必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一方有黄连等分同煎。

治鼻 方。

通草 细辛 附子上三味各等分末之,以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又方 甘遂 通草 细辛 附子(等分上四味末之,以白雄犬胆和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鼻中。辛热涕出,四五升瘥。亦治息肉。

又方 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 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又方 铁锁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绵裹纳之,经日,肉出瘥。

又方 以马新屎汁,仰头含满口,灌鼻中。

又方 伏面临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后以瓜蒂末,绵裹塞之。

治 鼻有息肉,不闻香臭方。

瓜丁 细辛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绵裹如豆大许,塞鼻中,须臾即通。

通草散方
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半两) 矾石(一两) 真珠(一两)

上三味末之,捻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着绵头,纳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同前捣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矾石(六铢) 藜芦(六铢)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一铢)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以小竹管吹药如小豆许于鼻孔中,以绵絮塞鼻中,日再,以愈为度(《古今录验》葶苈半两)。

治鼻中息肉方。

炙 皮末,绵裹塞之三日。

又方 细筛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方。

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消落。

又方 末瓜丁如小豆许,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数度。

又方 细辛 釜底墨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 绵裹瓜蒂末塞鼻中。

治鼻中息肉梁起,羊肺散方。

羊肺(一具干之) 白术(四两) 苁蓉 通草 干姜 川芎(各二两)

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饮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 通草(十三铢) 真珠(六铢) 矾石 细辛(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捻绵如枣核,沾散如小豆,并绵纳鼻中,日再三。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

又灸挟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治鼻中生疮方。

烧祀灶饭末,以敷鼻中。

又方 烧故马绊末,敷鼻中。

又方 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 乌牛耳垢敷之。

又方 以牛鼻津敷之。

又方 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

又方 烧牛、狗骨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

治疳虫蚀鼻生疮方。

烧铜箸头,以醋淬之数过,取酢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

治鼻痛方。

常以油涂鼻内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则物逐脂俱出也。

论曰∶鼻头微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患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气急,此是劳热所致方。

生地黄(八两) 蒲黄(一升) 地骨皮(五两) 黄芩 芍药 生竹茹(各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

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脏气虚、膈气伤或起惊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 芍药(二两) 川芎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一两) 黄芩(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三升下药,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衄血方。

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 生地黄(六两) 川芎(一两) 桂心(三两) 细辛(六铢) 白芷?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生地黄汤
主衄方。

生地黄(八两) 黄芩(一两) 阿胶(二两) 柏叶(一把) 甘草(二两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黄三斤(切) 阿胶二两 蒲黄六合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出血不止方。

干地黄 栀子 甘草(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治鼻衄方。

地黄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饮。

又方 饮小蓟汁。

又方 以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芦管吹二孔中,即止。

又方 取乱发五两,烧作灰,以管吹鼻中枣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断止。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已困不识人者,服亦佳。

又方 取人屎尖烧灰,水服并吹少许鼻中,止。

又方 五月五日取人屎,烧作灰,冷水服五分匕。

又方 以胶贴鼻头上,至顶及发际三寸,止。

又方 新马屎汁灌鼻中,及饮之。

又方 以湿布敷胸上。

又方 淳醋和土涂阴囊上,干,易之。

又方 韭根葱根取汁,悬头着一枣大纳鼻中,少时更着,两三度瘥,葱白捣汁亦得。

治鼻出血不止方。

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

又方 张弓令弦向上,病儿仰卧枕,弦放,四体如常卧法,衄时痒痒,便灸足大趾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

灸风府一穴四壮,不止,又灸。

灸涌泉二穴各百壮。

目录

诸论

论大医习业第一 论大医精诚第二 论治病略例第三 论诊候第四 议处方第五 论用药第六 论合和第七 论服饵第八 论药藏第九

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妊娠恶阻第二 养胎第三 妊娠诸病第四 产难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胞胎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

妇人方中

虚损第十 虚烦第十一 中风第十二 心腹痛第十三 恶露第十四 下痢第十五 淋渴第十六 杂治第十七

妇人方下

补益第十八 月水不通第十九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上少小婴孺方上

序例第一 初生出腹第二 惊痫第三 客忤第四 伤寒第五

上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 痈疽瘰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

上七窍病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唇病第五 齿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疾第八 面药第九

风毒香港脚方

论风毒状第一 汤液第二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诸膏第五

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诸风第二 贼风第三 偏风第四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

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辟温第二 伤寒膏第三 发汗散第四 发汗汤第五 发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发汗吐下后第九

伤寒方下

伤寒杂治第十 劳复第十一 百合第十二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 伤寒发黄第十四 温疟第十五 诊溪毒证第十六

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症积聚第五

胆腑方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万病丸散第七

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

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风癫第五 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

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脾虚实第二 脾劳第三 肉极第四 肉虚实第五 秘涩第六 热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湿痢第九 小儿痢第十

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 呕吐哕逆第五 噎塞第六 胀满第七 痼冷积热第八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肺虚实第二 肺劳第三 气极第四 积气第五 肺痿第六 肺痈第七 飞尸鬼疰第八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大肠虚实第二 肛门论第三 皮虚实第四 咳嗽第五 痰饮第六 九虫第七

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肾虚实第二 肾劳第三 精极第四 骨极第五 骨虚实第六 腰痛第七 补肾第八

膀胱腑方

膀胱腑脉论第一 膀胱虚实第二 胞囊论第三 三焦脉论第四 三焦虚实第五 霍乱第六 杂补第七

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淋闭第二 溺血第三 水肿第四

痈肿毒方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 瘾疹第五 瘭疽第六

痔漏方

九漏第一 空青商陆散 肠痈第二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 恶疾大风第五

解毒杂治方

解食毒第一 解百药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蛊毒第四论 胡臭漏腋第五 脱肛第六 瘿瘤第七 阴第八

备急方

卒死第一 蛇虫等毒第二 诸般伤损第三 火疮等证第四

食治方

序论第一 果实第二 菜蔬第三 谷米第四 鸟兽第五

养性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法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

脉法

平脉大法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指下形状第三 五脏脉所属第四 分别病形状第五 三关主对法第六 五脏积聚第七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何时得病第九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

针灸上

明堂三人图第一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针灸下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头面第一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风痹第四 热病第五 瘿瘤第六 杂病第七 妇人病第八 小儿病第九
手机访问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