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十三首)
干姜丸
治妇人寒热羸瘦,酸消怠惰,胸中支满,肩背脊重痛,腹里坚满积聚,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烦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烦满,手足虚热,意欲投水中,百节尽痛,心下常苦悬痛,时寒时热,恶心,涎唾喜出,每爱咸酸甜苦之物,身体或如鸡皮,月经不通,大小便苦难,食不生肌方。
干姜 川芎 茯苓 硝石 杏仁 水蛭 虻虫 桃仁 蛴螬 柴胡 虫(各一两) 芍药 人参 大黄 川椒 当归(各二两)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饮下三丸,不知加至十丸。(《千金翼》以疗妇人瘕结,胁肋下疾)
桃仁汤
治妇人月水不通方。
桃仁 朴硝 牡丹皮 射干 土瓜根 黄芩(各三两) 芍药 大黄 柴胡(各四两) 牛膝 桂心(各二两) 水蛭 虻虫(各七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又方 桃仁(一升) 当归 土瓜根 大黄 水蛭 虻虫 芒硝(各二两) 牛膝 麻子仁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纳硝令烊,分为三服。(《肘后》无当归、麻子仁,用牡丹、射干、黄芩、芍药、柴胡各三两。《千金翼》无虻虫)
芒硝汤
治同前。
芒硝 丹砂末 当归 芍药 土瓜根 水蛭(各二两) 大黄(三两) 桃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丹砂、芒硝,分三服。
硝石汤
治血瘕,月水留瘀血大不通,下病散坚血方。
硝石 附子 虻虫(各三两) 大黄 细辛 干姜 黄芩(各一两) 芍药 土瓜根 丹参
上十六味 咀、以酒五升、水九升渍药一宿。明旦煎取四升,去滓,下朴硝、硝石烊尽,分四服,相去如炊顷。去病后,食黄鸭羹,勿见风。
干漆汤
治月水不通,小腹坚痛不得近方。
干漆 葳蕤 芍药 细辛 附子 甘草(各一两) 当归 桂心 芒硝 黄芩(各二两)大黄(三两) 吴茱萸(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清酒一斗浸一宿,煮取三升,去滓,纳硝烊尽,分三服,相去如一炊顷。
治月经不通,心腹绞痛欲死,通血止痛方∶
当归 大黄 芍药(各三两) 吴茱萸 干地黄 干姜 川芎 虻虫 水蛭(各二两) 细辛 甘草 桂心(各一两) 栀子(十四枚) 桃仁(一升)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一本有牛膝、麻仁各三两。
前胡牡丹汤
治妇人盛实,有热在腹,月经瘀闭不通,及劳热热病后,或因月经来得热不
前胡 牡丹 元参 桃仁 黄芩 射干 旋复花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芍药 茯苓 大黄 枳实(各三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黄芩牡丹汤
治妇人从小至大,月经未尝来,颜色萎黄,气力衰少,饮食无味方。
黄芩 牡丹 桃仁 瞿麦 川芎(各二两) 芍药 枳实 射干 海藻 大黄(各三两)虻虫(七十枚) 蛴螬(十枚) 水蛭(五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两剂后,灸乳下一寸黑圆际,各五十壮。
牡丹丸
治妇人女子诸病后,月经闭绝不通,及从小来不通,并新产后瘀血不消,服诸汤利血后,余未平,宜服之,取平复方。
牡丹(三两) 芍药 元参 桃仁 当归 桂心(各二两) 虻虫 水蛭(各五十枚)蛴螬(三十枚) 瞿麦 川芎 海藻(各一两)
上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血盛者作散,服方寸匕,腹中当转如沸,血自化成水去。如小便赤少,除桂心用地肤子一两。
干地黄当归丸
治月水不通,或一月再来,或隔月不至,或多或少或淋沥不断,或来而腰腹刺痛不可忍,四体嘘吸不欲饮食,心腹坚痛,有青黄黑色水下,或如清水,不欲行动,举体沉重,惟思眠卧,欲食酸物,虚乏黄瘦方。
干地黄(三两) 当归 甘草(各一两半) 牛膝 芍药 干姜 泽兰 人参 牡丹(各一两六铢) 丹参 川椒 白芷 黄芩 桑耳 桂心(各一两) 虫(四十枚) 川芎(一两十八铢) 桃仁上二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
治月经不通方∶
取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汗出止。
干漆丸
治月经不通,百疗不瘥方。
干漆 土瓜根 射干 芍药(各一两半) 牡丹 牛膝 黄芩 桂心 吴茱萸 大黄 柴胡(各一两) 桃仁 鳖甲(各二两) 虫 蛴螬(各四十枚) 水蛭 虻虫(各七十枚)大麻仁(四合) 乱发(鸡子大二枚) 子(二合)
上二十味为末,以蜜和为丸,每日酒下十五丸梧子大,渐加至三十丸,日三,仍用后浸酒服前丸药。
浸酒方
大麻子(三升) 子(二升) 桃仁(一升) 桂心 灶屋炱煤(各四两) 土瓜根 射干
上八味 咀,以清酒三斗,绢袋盛药浸五宿,以一盏下前丸药甚良,或单服之亦好。
当归丸
治女人脐下 结刺痛,如虫所啮,及如锥刀所刺,或赤白带下十二疾,腰背疼痛,月水或在月前,或在月后方。
当归 葶苈 附子 吴茱萸 大黄(各二两) 黄芩 桂心 干姜 牡丹 川芎(各一两)细辛 秦椒 柴胡 浓朴(各一两六铢) 牡蒙(一方无) 甘草(各一两) 虻虫 水蛭(各五十枚)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有胎勿服之。
又方 治腰腹痛,月水不通利方∶
当归 川芎(各四两) 虻虫 乌头 丹参 干漆(各一两) 人参 牡蛎 土瓜根 水蛭(各二两) 桃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为末,以白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
鳖甲丸
治女人小腹中积聚,大如七八寸盘面,上下周流,痛不可忍,手足苦冷,咳噫腥臭,两胁热如火炙,玉门冷如风吹,经水不通,或在月前,或在月后,服之一月便瘥,有孕。此是河内太守魏夫人方。
鳖甲 桂心(各一两半) 蜂房(半两) 元参 川椒 细辛 人参 苦参 丹参 沙参 吴茱萸(各十八铢) 虫 水蛭 干姜 牡丹 附子 皂荚 当归 芍药 甘草 防葵(各一两) 蛴螬(二十枚) 虻虫 大黄(各一两六铢)
上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七丸,日三,稍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 治妇人因产后虚冷坚结积在腹内,月经往来不时,苦腹胀满,绕脐下痛,引腰背,手足烦,或冷热,心闷致不欲食方∶
鳖甲(一两半) 干姜 赤石脂 丹参 禹余粮 当归 白芷(一作白术) 干地黄(各一两六铢) 代赭 甘草 鹿茸 乌贼骨 僵蚕(各十八铢) 桂心 细辛 川椒 附子(各一两)
上十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五丸,加至十丸。
禹余粮丸
治妇人产后积冷坚癖方。
禹余粮 乌贼骨 吴茱萸 桂心 川椒(各二两半) 当归 白术 细辛 干地黄 人参 芍药 川芎 前胡(各一两六铢) 干姜(三两) 矾石(六铢) 白薇 紫菀 黄芩(各十八铢) 虫(一两)
上十九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若饮下二十丸,日二,不知则加之。
牡蒙丸
治妇人产后十二 病,带下无子,皆是冷风寒气,或产后未满百日,胞络恶血未尽,便利于悬圊上,及久坐,湿寒入胞里,结在小腹,牢痛为之积聚,小如鸡子,大者如拳,按之跳手隐隐然,或如虫啮,或如针刺,气时抢心,两胁支满,不能食,饮食不消化,上下通流,或守胃脘,痛连玉门背膊,呕逆,短气,汗出,少腹苦寒,胞中创,咳引阴痛,小便自出,子门不正,令人无子,腰胯疼痛,四肢沉重淫跃,一身尽肿,乍来乍去,大便不利,小便淋沥,或月经不通,或下如腐肉,青黄赤白黑等如豆汁,梦想不祥方。(一名紫盖)
牡蒙 浓朴 硝石 前胡 干姜 虫 牡丹 川椒 黄芩 桔梗 茯苓 细辛 葶苈 人参 川芎 吴茱萸 桂心(各十八铢) 大黄(二两半) 附子(一两六铢) 当归(半两)
上二十味为末,蜜和,更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则加之至五六丸,下青白黄赤如鱼子者,病根出矣。
治月经不通,结成 瘕如石,腹大骨立,宜此破血下方∶
大黄 硝石(各六两) 巴豆 川椒(各一两) 代赭 柴胡(熬变色) 水蛭 丹参(熬令紫色) 土瓜根(各三两) 干漆 川芎 干姜 虻虫 茯苓(各二两)
上十四味为末,巴豆别研,蜜和丸如梧子,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至五丸,日再服。(《千金翼》无柴胡、水蛭、丹参、土瓜根)
大虻虫丸
治月经不通五七年,或肿满气逆,腹胀瘕痛,宜服此,数有神验方。
虻虫(四百枚) 蛴螬(一升) 干地黄 牡丹 干漆 芍药 牛膝 土瓜根 桂心(各四两) 吴茱萸 桃仁 黄芩 牡蒙(各三两) 茯苓 海藻(各五两) 水蛭(三百枚) 芒硝(一两) 人参(一两半) 葶苈(五合)
上十九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七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桂心酒
治月经不通,结成 瘕方。
桂心 牡丹 芍药 牛膝 干漆 土瓜根 牡蒙(各四两) 吴茱萸(一升) 大黄(三两)辛(各一两) 僵蚕(五十枚) 大麻仁 灶突墨(各三升) 干地黄(六两) 虎杖根 鳖甲(各五两)
上二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分两瓮,浸之七日并一瓮盛,搅令调和,分作四瓮,初服二合,日二,加至三四合。
虎杖煎
治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月经不通,亦治丈夫病方。取高地虎杖根细锉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滤令净,取好醇酒五升和煎,令如饧,每服一合,消息为度,不知则加之。
又方 治月经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方∶
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 土瓜根 牛膝(各取汁二斗)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旦煎取二斗,纳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和,煎令
桃仁煎
治带下经闭不通方。
桃仁 虻虫(各一升) 朴硝(五两) 大黄(六两)
上四味为末,别治桃仁,以醇苦酒四升纳铜铛中,炭火煎至二升,下大黄、桃仁、虻虫等,搅勿住手,当欲可丸,下朴硝,更搅勿住手,良久出之,可丸乃止。取一丸如鸡子黄投酒中,预一宿勿食服之,至晡时,下如大豆汁,或如鸡肝凝血虾蟆子,或如膏,此是病下也
治月经不通甚极闭塞方∶
牛膝(一斤) 麻子(三升蒸) 土瓜根(三两) 桃仁(二升)
上四味 咀,以好酒一斗五升浸五宿,一服五合,渐加至一升,日三,能多益佳。
治产后风冷,留血不去停结,月水闭塞方∶
桃仁 麻子仁(各二升) 子(一升)
上三味 咀,以好酒三斗浸五宿,每服五合,日三,稍加至一升。
治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盘,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若生肉 不可为也,疗之之方∶
生地黄(三十斤取汁) 干漆(一斤为末)
上二味,以漆末纳地黄汁中,微火煎,令可丸,每服酒下如梧子大三丸,不知加之,常以食后服。
五京丸
治妇人腹中积聚,九痛七害,及腰中冷引小腹,害食,得冷便下方。
干姜 川椒(各三两) 附子(一两) 吴茱萸(一升) 当归 野狼毒 黄芩 牡蛎(各二两)
上八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初服三丸,日二,加至十丸。此出京氏五君,故名五京,久寒冷困者当服之。
鸡鸣紫丸
妇人 瘕积聚方。
皂荚(一分) 藜芦 甘草 矾石 乌喙 杏仁 干姜 桂心 巴豆(各二分) 前胡 人参(各四分) 代赭(五分) 阿胶(六分) 大黄(八分)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鸡鸣时服一丸,日益一丸至五丸止,仍从一起。下白者,风也。赤者, 瘕也。青微黄者,心腹病。
辽东都尉所上丸
治脐下坚癖,无所不治方。
恒山 大黄 巴豆(各一分) 天雄(二枚) 苦参 白薇 干姜 人参 细辛 野狼牙 龙胆 沙参 玄参 丹参(各三分) 芍药 附子 牛膝 茯苓(各五分) 牡蒙(四分)
芦(六分)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宿勿食,服五丸,日三,大羸瘦,月水不调,当二十五日服之,下长虫,或下种种病,出二十五日,服中所苦悉愈,肌肤盛,五十日万病除,断绪者有子。
牡蛎丸
治经闭不通,不欲饮食方。
牡蛎(四两) 大黄(一斤) 柴胡(五两) 干姜(三两) 川芎 茯苓(各二两半)川椒(十两) 葶苈子 芒硝 杏仁(各五合) 水蛭 虻虫(各半两) 桃仁(七十枚)
上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七丸,日三。
序
序诸论
论大医习业第一 论大医精诚第二 论治病略例第三 论诊候第四 议处方第五 论用药第六 论合和第七 论服饵第八 论药藏第九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妊娠恶阻第二 养胎第三 妊娠诸病第四 产难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胞胎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妇人方中
虚损第十 虚烦第十一 中风第十二 心腹痛第十三 恶露第十四 下痢第十五 淋渴第十六 杂治第十七妇人方下
补益第十八 月水不通第十九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上少小婴孺方上
序例第一 初生出腹第二 惊痫第三 客忤第四 伤寒第五上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 痈疽瘰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上七窍病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唇病第五 齿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疾第八 面药第九风毒香港脚方
论风毒状第一 汤液第二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诸膏第五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诸风第二 贼风第三 偏风第四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辟温第二 伤寒膏第三 发汗散第四 发汗汤第五 发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发汗吐下后第九伤寒方下
伤寒杂治第十 劳复第十一 百合第十二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 伤寒发黄第十四 温疟第十五 诊溪毒证第十六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症积聚第五胆腑方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万病丸散第七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风癫第五 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脾虚实第二 脾劳第三 肉极第四 肉虚实第五 秘涩第六 热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湿痢第九 小儿痢第十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 呕吐哕逆第五 噎塞第六 胀满第七 痼冷积热第八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肺虚实第二 肺劳第三 气极第四 积气第五 肺痿第六 肺痈第七 飞尸鬼疰第八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大肠虚实第二 肛门论第三 皮虚实第四 咳嗽第五 痰饮第六 九虫第七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肾虚实第二 肾劳第三 精极第四 骨极第五 骨虚实第六 腰痛第七 补肾第八膀胱腑方
膀胱腑脉论第一 膀胱虚实第二 胞囊论第三 三焦脉论第四 三焦虚实第五 霍乱第六 杂补第七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淋闭第二 溺血第三 水肿第四痈肿毒方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 瘾疹第五 瘭疽第六痔漏方
九漏第一 空青商陆散 肠痈第二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 恶疾大风第五解毒杂治方
解食毒第一 解百药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蛊毒第四论 胡臭漏腋第五 脱肛第六 瘿瘤第七 阴第八备急方
卒死第一 蛇虫等毒第二 诸般伤损第三 火疮等证第四食治方
序论第一 果实第二 菜蔬第三 谷米第四 鸟兽第五养性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法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脉法
平脉大法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指下形状第三 五脏脉所属第四 分别病形状第五 三关主对法第六 五脏积聚第七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何时得病第九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针灸上
明堂三人图第一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针灸下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头面第一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风痹第四 热病第五 瘿瘤第六 杂病第七 妇人病第八 小儿病第九